个性昵称网

搜索
  • 您的当前位置: 个性昵称网 > 文案句子 >

    叔本华赞同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精选美句17句)

  • 发布时间:2023-11-12 10:26 编辑:admin 点击:
  • 叔本华赞同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1、2“采莲复采莲,莲叶何田田”之句拟(C)而作。

    2、1“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摘自(D)。(叔本华赞同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3、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获得证悟,就拿伊莎贝尔来讲,无论从那个角度看,她都没有任何可以让人指责的地方,她追求美好的生活,相夫教子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她虽称不上善良,但绝对不邪恶,这是一个平常人所能得到的相对完美的生活方式。但是这看似完美的生活画卷只是三维在二维上的投影,如果尝试的用高一维度的视角去看待这些,那么我就必须要引入一个非常唯心的概念——“轮回”正如毛姆所说,东方人相信轮回,是在血液里相信,书中那个印度的高官可以抛弃妻儿财产,一个人托钵乞食,如果不是坚定的相信轮回,是不可能做到这些的,这也是不相信轮回的人们眼中最不可思议的地方。

    4、3王国维对“境界”二字理解地非常透彻,并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的观点。(错)

    5、4王国维认为,“懒起画蛾眉”、“照花前后镜”之句与屈原的《离骚》具有互文性。(错)

    6、5王国维认为南唐后主的词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错)

    7、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

    8、通过洞穴比喻,柏拉图想传达给我们的是这样的信息:我们所面对的只是现象,本质则是现象之外。如果要认识本质,必须“转向”——不是身体的转向,而是“灵魂的转向”,柏拉图的意思:我们不可能从现象中认识本质,要想认识本质(理念),必需灵魂的转向:从现象转向理念。因为在柏拉图看来,现象就是现象,现象不可能是本质的“载体”,纯洁的理念无论如何不可能存在于现象之中。

    9、2张惠言认为,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表达的是什么?(D)

    10、理学的初创者为北宋的周敦颐,而发扬光大者是程颢、程颐两兄弟以及南宋的朱熹。程颢字伯淳,程颐字正叔,洛阳人。二人同师于周敦颐。周敦颐提出「无极」是宇宙之根源,而二程则更进一步提出「理」是天下万物之本。但程颢注重内心修养,后为南宋陆九渊所承。程颐主张格物致知,并提出「去人欲,存天理」,宣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其主张由南宋的朱熹所祖循,并称为「程朱之学」。

    11、3词至李后主,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这一变化是有心而为的。(错)

    12、2“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出自(D)。

    13、“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叔本华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本质。

    14、(1)《礼记·乐记》: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15、拉里是一个臻于完美的人、臻于圣人的人,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伊莎贝尔,她是一个美丽、端庄、大气有涵养,为了生活的精致而积极追求的女人,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真的谈不上对错,拉里跟伊莎贝尔就是月亮与六个便士的两端,肯定有很多读者可以罗列一大堆理由来证明伊莎贝尔的生活方式是如何正确,对此,我深表赞同。但是如果只是为了彰显六个便士的普世价值,那么拉里的光辉要在何处闪耀呢?这就是月亮与六个便士的矛盾冲突问题的核心之所在。

    16、4《花间集》与南唐词的写作风格完全相同。(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