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昵称网

搜索
  • 您的当前位置: 个性昵称网 > 文案句子 >

    哲学动态(精选美句19句)

  • 发布时间:2023-08-29 11:15 编辑:admin 点击:
  • 哲学动态

    1、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

    2、摘要:塔尔斯基从句法方面引入了演绎后承概念,并界定了演绎后承的一般抽象性质。大量关于非经典逻辑演绎后承关系的研究,均来自对塔尔斯基演绎后承概念的反思和批判。塔尔斯基演绎逻辑后承与语义逻辑后承是两个不同又密切相关的概念,目前尚缺乏对这两个概念的统一研究。本文对塔尔斯基演绎后承与非经典演绎后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逻辑分析,认为探索非经典逻辑的塔尔斯基演绎后承的性质,恰恰能够涵盖对两者的统一研究。

    3、论康德的意志概念——兼论“实践理性优先”的思想来源  

    4、[摘要]新的历史条件赋予中国梦认同的观念形态、价值体系和演进模式,构成了价值认同何以可能的系统结构;新时代中国梦价值内涵由认识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由精神到物质的转化,以及客观关系系统、力量关系构型、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中介这三要素,构成了价值认同何以可能的意义域和实践场;与情感、利益、理性相联系的文化、政治、价值认同,贯穿于中国梦作用的价值语境,构筑了中国梦强基的价值引领,并投射着中国梦本质的价值归旨。

    5、[关键词]逻辑悖论亚相容解悖方案经典解悖方案“元层次”悖态

    6、关键词:塔尔斯基演绎后承;语义逻辑后承;非经典演绎后承

    7、关键词自愿道德价值替代选项有效同意阐释性概念

    8、[摘要]理解道家自然概念的关键在于通过“自然”与“无”之间的张力关系来加以分析和阐释。实际上,“自然”与“无”两个概念既相辅相成,又相反相成:“自然”概念及其理论赋予了“物”的概念以深刻基础,从而深化了老子以来的“无物”思想,完善了道家哲学;“自然”概念及其理论更强化了道家哲学的“无名”“无知”理论,进而揭示了思想世界的局限性;“自然”与“无为”概念是相互矛盾的,也是相互依赖的,而“自然”概念内蕴的“自为”“自性”“自发”“自动”等意义皆可能违反“无为”,因此重要的是保持“自然”“无为”两者之间的必要张力,使之处于动态平衡。

    9、摘要:“美德”是美德伦理学中的基石性概念。从其古希腊源头来看,美德概念是哲人们创造性地应对当时伦理生活的理论产物。本文从发生学的视角出发,考察美德概念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的形塑过程,并揭示出下定义作为语言图式和功能论证作为实践图式在其中的运作方式和理论后果。与上述过程相对应,古典美德伦理学也呈现出一种继承发展的嬗变过程。对美德概念塑造过程的揭示,有助于我们把握古典美德伦理学最重要的方法论特点,即伦理问题和逻辑问题相辅相成的动态统一性,从而为中国学界的相关研究提供启发和借鉴。

    10、《明夷待访录》与传统政治思想的现代转型——以章太炎的评论为线索  

    11、邮 箱:qikanzhengding@ssap.cn

    12、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哲学大智慧  

    13、[摘要]直觉主义坚持“存在即被构造”,这一要求不仅提供了研究认知的新视角,也提供了解决可知性悖论的新思路。本文基于阿尔特莫夫和普罗托波佩斯库提出的直觉主义认知逻辑IEL,阐释并分析一种解决可知性悖论的新方法;随后,进一步讨论这种新方法的构造性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些启示。

    14、摘要:柄谷行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货币资本与民族国家联手缔造了支配性社会关系,而康德关于个体自成目的、自我立法的观点,为《资本论》重新阐释进而超越这种支配性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柄谷行人的研究突显了马克思社会思想中的个人观点和主体观点,对于理解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亦提供了独到视角。但由于过分强调体现人与人关系的交换方式而忽略改造、利用自然的生产方式,过分重视个体独立性而轻视共同体,柄谷行人的《资本论》解读严重背离了马克思的现实感,陷入了道德理想主义的幻境。

    15、关键词:马克思;康德;《资本论》;个人;柄谷行人

    16、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容器;质料;《蒂迈欧》

    17、邮 箱:qikanzhengding@ssap.cn

    18、摘要中国茶文化的典型特征,是作为食品的茶从最初的物质属性(“饮”)发展出审美属性(“品”),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探究这种发展的深层意蕴不难发现,这是人的主体性在人与物的关系中逐渐确立的一种过程。其中,作为最高审美形态的“品茗”文化的出现,使茶超越饮食文化领域,上升到具有哲学意蕴的审美范畴。然而,本文通过分析“品茗”中的审美要素,指出其中所倡导的“求真”并非寻求茶·人一如观照之境,而仍旧停留在人与物之主客悬隔的状态;其中所揭示的所谓中国茶道,虽然拥有“法自然”之道的探索倾向,却没有进入对以“茶”载道、以“茶”弘道之崇高精神的自觉追求,本质上无法超越身份、学识、价值观相近的少数人之间的趣味性、奢侈性消费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