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昵称网

搜索
  • 您的当前位置: 个性昵称网 > 文案句子 >

    非主流语言符号(精选美句46句)

  • 发布时间:2023-07-18 11:57 编辑:admin 点击:
  • 非主流语言符号

    1、(4)张士闪.欧文·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J).民俗研究,2011(02):(非主流语言符号)。

    2、在关于李文亮的文章中,有不少媒体将当地政府塑造为“为了政绩不顾医生的发声,将其列为造谣,进行训诫”的形象,而不少用户也在阅后将文中的个别政府推及为中国的政府现状,导致情绪被煽动。 

    3、这种粉群内部的身份构建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无意识的。然而随着粉群的情感纽带逐渐坚固(这种坚固有时是内力使然,有时候是应对外部压力的反弹),粉群会开始寻求外部世界的认可,企图树立一种由偶像冠名的集体形象。具体的操作方法有例如生日应援的“排面”、公益活动的力度,同人生产的业务水平等等。

    4、(19)陈宗明.符号世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5、如上图所示,粉丝群体基于对偶像的爱而产生了一种奇妙的二级关系。以最简单的粉丝关系模型来说,这种二级关系的基础是共情——我们喜爱同一个人,有相似的趣味。在此基础上,粉丝群体通过二级关系的建立获得一种社群认同感(也可以认为是自我实现的一种表现形式)。

    6、通俗一点讲,没有哪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粉群关系会如上图的模型中那般单纯,在粉丝与粉丝缔结的二级关系中,时刻存在着斗争和融合。《我的英雄学院》汉化组终止汉化事件就可以表明,粉丝群体内部存在着结构之外难以读解的复杂关系。

    7、以上所举的四个例子,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都与“非主流”文字的创作动机、表现形式、呈现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跟着社会舆论对这群年轻人的创造思维一棒子打死的话,实在是一种损失,一种愚昧,事实证明这是不允许的,也是不可能的。

    8、被迫换头像,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好。借着选择头像的机会去思考,我所在的环境需要我维持怎样的形象?我有没有被所谓的文化圈子所影响、所强迫?这甚至是一个很好的反思机会。

    9、有人说它是娱乐化的产物,有人说它是词穷少年掩饰自己的盾牌,有人说它是一种流行文化,也有人说它是内心深处的想法。

    10、分析:整句解读为:“男人要犯贱,谁也拦不住”。

    11、与汉字相比,“非主流”文字没有完全继承汉字的简体繁体,而是融合了众多外来文化(多元文化)的影响,它是一种时代变迁的产物。因此,“非主流”文字是一种设计,但它不是一种“使无生命体得到生命”的设计,因为汉字本来就具有生命,准确的说,它是一种“使生命体获得更强生命”的设计。

    12、组合关系,又称为“句段关系(联想关系)”。话语中的各个词连接在一起,结成以语言的线条性为基础的关系,排除了同时发出两个要素的可能性,这些要素一个挨着一个排列在言语的链条上面,它们之间结成的关系,叫做“句段关系”。组合关系体现在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等各个方面。

    13、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把语言符号解释为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时,“符号”一词才算有了比较明确的含义。从符号诞生之日起到今天,可将传播符号分为“传统语言符号”和“网络语言符号”,而传统语言符号又由“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组成。

    14、多元文化是多民族社会用以管理文化多元性的公共政策,它采取官方手段在国家内部强制推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宽容。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中国出现了一种特别的网络现象(也指相关人群),通常拼音首字母简写为“FZL”,亦即“非主流”。他们的主要特点是:喜欢嘟嘴,用很深的腮红,努力睁开像青蛙一样的眼睛。社会上给这类人群冠以“非主流”(Non-mainstream)的称号,这类人群拥有他们独特的服装、语言、文字、音乐、图案等(见图1),甚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非主流”文化。

    15、英国学者奥格登(Ogden)和理查兹(Richards)在1923年出版的语义学重要著作《意义的意义》(TheMeaningofMeaning)中提出了语义三角论。该理论是指符号、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它强调语言符号是对事物的指代,指称过程就是符号、意义和事物发生关系的过程。(16)这一过程可以用图1来表达。符号学虽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它已被公认为是跨学科、跨领域的解释和认知社会现象的方法论。符号可以作为解释语言发展与进步的工具,符号是语言的本质,而语言则是符号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艾柯认为,“语言是人类创造的最有力的符号工具,由于语言学的地位比其他符号系统更为确定,符号学在许多方面依靠语言学概念”。(17)

    16、线上的沟通交流,往往是只见头像而不见真容,如同化装舞会,众人无不是戴着面具起舞。

    17、1976年,模因(Meme)这一概念在新达尔文主义(New-Darwinism)的倡导者RichardDawkins的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Gene)中提出。《牛津英汉词典》对模因的定义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方式,特别是模仿而传播。(6)

    18、“芼”,读音为máo、mào,基本含义为可供食用的水草或野菜,如芼羹,引申含义为草覆地蔓延。在日常使用中,“芼”也常做动词,如用手指或指尖采摘。

    19、现代符号学思想有两个源头:一个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另一个是美国逻辑学家皮尔斯。

    20、我们被社会所接纳的过程当中,自己也在对自己进行着某种“规训”——商业广告中那种对未来的模糊期待、在小圈子中宣扬的所谓共同信条、甚至于“沙雕星人”的身份,都开始让想象被塑形、无处不在。

    21、“非主流”文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一种“再创造”的设计行为。它的产生,对于当代艺术设计的影响不需多言。而在教育方面我们也能得到一些启示:若青年艺术教师能利用这类文字在设计教育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思考,借鉴传统造字方法进行教育,相信“非主流”文字定会形成一个庞大、优秀的,适合时代发展的文字系统。在本文所总结的“非主流”文字形态特征小结中,可以欣慰的看到,这类年轻人所设计和使用的文字仍然参考了中国古代造字六法中的象形、形声、假借等造字方法,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都能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文化的形成所造成的影响。艺术院校青年教师们恰恰能以此作出发点,或指导或暗示学生以传统文化作基础,创造新的具有文化根基的创新文字设计。

    22、在本章开始论述之前,在此将引用《北京晨报》中的一篇报导,以作本章论述的事实依据。

    23、出处:互联网http://www.qq-xia-zai.cn/qq-xia-zai/10html

    24、粉圈亦或者粉丝之间的关系,恰恰是基于这条软肋建立起来。著名的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曾提出情感社群理论,他认为情感社群是“不同于世俗的、政治或经济的共同体”同时又是“短暂的,多变的组合”。在他的研究中,将教会视为一种情感社群组织。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的那样,今天我们所讨论的“粉圈”也可以在这个框架下被审视。

    25、无论“非主流”文化和文字是否会被历史所淘汰并最终消失,它都将留给人类一笔奇特而又庞大的信息财富。这就是本文研究非主流文字的核心意义所在。

    26、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从自身因素来看,流行语之所以会强势是因为其本身强大的语用功能所决定的。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强势模因的复制与传播受制于主客体条件的共同作用。主体条件是指使用者通过与强势模因产生共鸣之后主动地选择、传播和推广;客体条件则取决于被选中模因的语用功能的强弱。只有同时具备这两大条件的模因,才能被定义为强势模因。两大因素之间形成相互吸引且彼此促进的“双赢”模式。网络流行语如同市场里的优势商品一样,得到愈来愈多的网友的青睐。商品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高的商品在市场中更受欢迎且流通速度更快,而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价值便是其突出的社会语用功能。语用功能越强大,流行语的传播就更迅速,语言的更新就更频繁。

    27、文章被封,传统方式失效,被规则压制的受众在无奈中追求突破,媒体给了他们想要的突破,用层出不穷的奇葩方式,在规则下挑战着规则。于是,内容不再是他们追求的目的,这篇文章以何种形式出现在受众面前成为了存在的主要目的。新奇的文章形式受到了读者的追捧,也造就了这个群体的狂欢。瞧,你管不了了吧。

    28、数字符号(口语)谐音表示汉字拼音发音。“假借”造字法,口语谐音取音近字;

    29、(1)︻︼─一 ▄︻┻┳═一 ▄︻┳一 ▄︻┻═┳一 ▄︻┳-一

    30、“非主流”文字历来有之,在互联网时代更是成为一股文化潮流。本文作者认为互联网时代“非主流”文字的兴起,某种程度上是年轻人躲避父母严密监管,自发“设计”并使用,且具有难以阅读、一定保密的作用。而著名日本设计师杉浦康平更是认为,这是一种意趣,一种造反,一种难能可贵的自发创造行动。在主流之外,“非主流”文字顽强生长,蔓延流淌,建构着自己的话语体系,虽看似“无用”,但在主流文字传递信息受阻时,却可“接棒”成为另一种传递方式。此亦昨日之“无用”,今日之“有用”乎?

    31、当现实世界与影像世界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个体的生活就这样被赋予了形状和意义。在自由选择的伪装之下,人们通过引诱和引导而不是通过强制的方式,把这种由传媒构建起来的虚幻的、由幻觉维持的虚假现实带入到日常生活中时,我们的生活就被图像化、象征化了。

    32、2015年8月17日,数万盗墓笔记迷齐聚长白山,共赴“十年之约”,接《盗墓笔记》中的角色张起灵“回家”。当时这则新闻不仅仅是引发了网络的热议,连当地的旅游相关部门也被动的卷入了这场粉群的狂欢。一场“虚拟世界”的约定,带动了线下数万人风尘千里,不可谓不是一场奇观。

    33、●字母型。多为英文字母,此类网络语言也是通过读音的相似或者是字母所代表的汉语拼音缩略而来。例如“RT”指“如题”,“BT”是“变态”,“PLMM”则指“漂亮美眉”等等。

    34、这是与全国乃至全球人民都息息相关的事情,这一方面的新闻事件极易获得大量的用户注意力,就像之前的“八旬专家钟南山亲赴武汉”、“致敬吹哨人——李文亮”、“李兰娟的脸上的压痕”等,无一不是百万阅读量的爆款。

    35、网络空间所采用的传播语言形式完全突破原有的单纯性,表现出符号能指形式的多样性。我们可以看到的网络语言能指形式有图形符号、音形符号叠加、数字代码谐音、英文术语和句子、英文缩略语、拼音极简缩略语等多种。

    36、Blackmore(1965)提出,“模因在复制传播即进化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选择压力,彼此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数量巨大的模因中,能够生存下来的并不占多数。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成功地从一个人的头脑被拷贝到另一个人的头脑。这些生存下来的模因即是强势模因或成功的模因。”(9)

    37、●火星文。根据百度搜索引擎中得出的解释,火星文由符号、繁体字、日文、韩文、冷僻字或汉字拆分后的部分等非正规化文字符号组合而成,貌似乱码或拼写错误,最早发端于台湾,通过聊天工具传播,主要受青少年网友所青睐。

    38、再观我国当代民族文化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吕胜中先生所创作的《意匠文字》 一书中摘录的一面(见图8),“飛”“鳶”二字看似是书法字,细看笔画之间却是由凤鸟的身躯构成,实质的动物构成了字,字里又包含着鸟,这不也正是“象形”造字法吗?

    39、今年是《网球王子》系列作品连载的第二十个年头,这部漫画在2008年于《周刊少年JUMP》宣告完结。次年,原作者许斐刚继续在同一家杂志开始了《新网球王子》的连载。

    40、网络语言,是人类语言在虚拟空间的特殊变体。伴随着网络不断发展,网络语言已经悄然与人类的社会活动实现无缝对接,在文化传播、科学教育、大众娱乐等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也对公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到折射作用。

    41、(2)▄︻┻═┳ ︻┳═一 ▄︻┳ ▄︻┳═一 ︻┳═一oO

    42、随着文化理论研究的深入,英国社会学家尼古拉斯·艾伯柯龙比提出了一种新的范式——奇观/表演(Spectacle/PerformanceParadigm),这种范式关注受众在不断流变的结构内多元且多变的身份构建。更有利于人们去解读粉群内部的行为逻辑与权力关系的变化。

    43、网络语言的言语行为理论的最有说服力的例证便是“我爸是李刚”和“我女儿是彭帅”以及之后出现的变体——“谁让咱爸不是李刚”和“谁让咱女儿不是彭帅”的演变版本。“我爸是李刚”的案例早已是人尽皆知,笔者不再赘述。“我女儿是彭帅”是指网球运动员彭帅的母亲在2010广州亚运会期间,面对志愿者证件检查时掌掴对方并叫嚣的事件。两件事的当事人也是两句话的说话人,虽然并不熟识,但在做出野蛮行径之后的话语结构和嚣张气焰却是令人吃惊地不谋而合。任何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偶然的,同时,也是一种必然。我们从这两句流行语中都能读出浓重的威胁语气,这种威胁凸显出说话者的蛮横和飞扬跋扈。更为重要的是,两句话中都包含着挑衅性的“言外之意”——“仰仗我爸和我女儿,你们不能把我怎么样。”此语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之间纷纷转载。一时间,“我爸是李刚”和“我女儿是彭帅”成为了整个社会公众心目中“社会不公”和“霸权理论”的特定符号。网络流行语的语用功力之强大由此可见一斑。话语符号在出口之后所爆发出的行为能力实在不容小觑,虽然有些行为并未真正付诸行动,但它所产生的杀伤力却对受众和社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

    44、但屡遭查封的文章为他们开辟了一个新思路,用不同的、可以躲避404的方式去创新这篇文章的形式,只要是用户没有见过的,即使他们已经熟知了全文内容,他们还是会乐衷于点开,贡献流量。

    45、“文字是五感复合作用的多媒体。”杉浦康平提到,“五感”分别是眼、耳、口、鼻、手(对应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它们也应当在书籍、文字中有所体现。他提到一个现象:“读者失去了声音。今天的文字只能用眼睛读,不能转换成读者的声音……如今的文字只是供眼睛默读,在纸上缄默不语。眼和口、眼和耳、眼和鼻、眼和身体反应的结合荡然无存。互联网上的文字也是完全无声的。当然网上交换的文字是否需要配声音另当别论……总之文字必须能承载作者和读者的声息,传达生命力,而不是简单的符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