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精选美句81句)
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
1、柏拉图设立“理念”本来就有用它来说明可感事物的目的,“理念”对于个别事物来说,是本原、是原因、是根据,总之是先有理念,后有个别事物。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柏拉图提出了“分有”说和“摹仿”说。
2、《普罗泰戈拉篇》(讨论德行是知识及其可教性)
3、本次讲座充分围绕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两位伟大哲人的具体哲学思想进行梳理,以丰富的哲学观点与例证来对二人的思想进行探析,令人感觉回味不尽。
4、 真理毕竟是以知识表达的,柏拉图的知识学说其实不是关于事物的性质与关系的具体知识,而是关于思想与理念的关系的见解,这是很多人误解他的知识回忆说的原因。柏拉图所说的回忆其实就是指思想,理念是超验的存在,它不能被感觉到,也不能被肉眼看到,只有思想(回忆)才能接近它,因此在他看来,知识就是对理念的回忆,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工匠在制造一张床的时候是按照他思想中 (回忆)的理念进行的,这一点也不奇怪。所以理念虽然是超验的,但思想可以接近它,柏拉图的回忆就是这样一个思想接近理念的过程。理念作为真理的知识是无法最终地把握的,苏格拉底的形象是承认自己是无知的辩论者,他的真正的意思是说没有最终的知识,而只有对知识的追求,辩论和对话就是这样一个双方一起探求真知识的过程,因此虽然绝对的知识即理念是达不到的,但在对理念的追求中人们可以分享到理念的阳光,柏拉图著名的洞穴比喻的真意义正是在这里。苏格拉底的辩论和柏拉图的对话也就是这样一个无限接近真理的过程。
5、这样看来,所有的现实世界的事物,它们都是这些理念的一个摹本,都是属于对这些理念的摹仿。是摹本,而不是蓝本,不是这些理念本身。就是说,一匹美丽的母马,只是大体上相当于美的,但是它不是美本身。它只是以自己的方式,摹仿了美的理念。摹本跟它的原本、跟它的蓝本,当然是不一样的。蓝本是直接的,而摹本可能就是有一些偏差的,总是相对的,总是在一定程度上摹仿得有些像了,像美的了,我们就说它是美的。
6、你看到了很多很多马,然后上升到对马的定义:什么是马?有红马、白马、黄马和黑马,你给这个马下一个普遍的定义,我们才能够说有了确定的认识。也就是说,马这个定义是不变的,不管什么样的马都是马,它在所有的马里面使这些马成为了马。所以,它是更根本、更确定的,不因为感性的多种多样而发生改变,它是永恒的。
7、 反过来看,一切具体的东西,美的东西、善的东西、大的东西等等,都是因为“分有”了这些理念才成为了美的、善的、大的。“分有”也是柏拉图的一个特殊的概念,凡是在西方文献中涉及到这个词,我们就要想到柏拉图。它是一个很独特的概念。就是说,美的东西,比如一匹美丽的母马,之所以我们叫它美的,不是因为它是一匹马,而是因为它里面有美的理念。马也可能不具有美的理念,那就是一匹很丑的马,如果具有了美的理念,那它就是美的了。所以,它是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原因。美的事物“分有”了这个美的理念,才能够成为美的事物。
8、柏拉图非常崇拜哲学家,他认为只有哲学家才掌握真理,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比如在那篇著名的《理想国》中,他把哲学家视为国家最高统治者,整个理想国的设计和运转,都来自于哲学家的理性和智慧。
9、柏拉图将可知世界称为是真理,也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理智,一个是理性。理智一般表现在数学或者几何学知识上面,这些知识都是从一些既定的公理,比如说欧几里德几何公理,逻辑地推出所有其他的定理,这就是理智。理智是确定的,是真理,但是这些公理本身却是假定的,是假设的,并不需要证明。在欧几里德看来,公理乃是自明的。在柏拉图看来,这样的知识还不够高级,最高级的是理性,这就是辩证法。辩证法就是要将那些未加证明的东西继续往上追溯,追溯到它得以可能的更高的那一种知识。(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
10、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他设想宇宙开头有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的一半。从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产生出四种正多面体,这就组成四种元素的微粒。
11、如雕塑作品中著名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庄重、崇高而优美的姿态,面部表情宁静而肃穆,给人以矜持而智慧的感觉。女神裸露着上身,但不失端庄典雅,她虽然残缺了双臂,却依然美丽。整个体形充满曲线美和高尚的精神美,体现着青春健美和旺盛的生命力。女神上半身袒露丰腴与下半身繁而有疏密节奏的衣裙,形成了单纯与复杂的对比和谐。
12、当孩子们成长到20岁,他们将经历人生第一次公正无私的筛选,被淘汰的人分派去做国家的商人、工匠、农夫。因为他们在筛选中表现出欲望强于情感与理性。
13、依照柏拉图的说法,宇宙由混沌变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造物主为世界制定了一个理性方案;关于这个方案付诸实施的机械过程,则是一种想当然的自然事件。
14、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
15、《理想国》中的其他教育思想:强调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列入教学科目;第一次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强调男女平等教育;注意早期教育。
16、把人的努斯精神异化为理念世界、高级的逻各斯,在当时是必要的,因为由此理性就摆脱了所有感性的内容,而以一种纯粹理性的形式得到纯粹的考察。理性只有当它摆脱了任何感性的内容、清除了一切感性的渣滓,才能得到一种本身纯粹的考察。只有把纯粹理性抽出来考察,才能发现其中本质性的规律。
17、《拉刻斯篇》(在监狱里与人讨论勇敢,无结果)
18、毕达哥拉斯:认为社会中有三类人,而灵魂属于轮回的结果。
19、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20、在他们两个人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得大。
21、我们说认识对象不仅仅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的对象,而且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对象里面所包含的那个更高的“一”,这是另外一种对象。柏拉图接过这个思路,他的理念论就是这么产生的。这个“一”其实就是理念,“美德本身”其实就是美德的理念,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所以,他提出了理念论。所谓理念,阴性是“Idea”,中性是“Eidos”。这个名词源于动词,本来的意思是“看”。理念这个词原意是“看”的意思,变成名词之后就引申为“看到的相”,看到的形象。
22、在柏拉图看来,哲学的使命和意义,不仅仅在于帮助人们获取真理,同时哲学思考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提升、净化灵魂的方法。这种看法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没有出现过。
23、柏拉图提出的本原论,是承接了前苏格拉底各学派对世界本原的思考。他接受苏格拉底的看法,认为努斯作为秩序安排者是不动的推动者,推动各质料元素有序地运动起来;努斯作为创造者与原因是善的,它要比质料原因更在先且更好;努斯所要创造的一切皆善,尽量没有恶。他也称努斯为“神”,这使得他的思想也常常被拉近与神学的关系。
24、这种哲学可以指导我们的一切事情,虽然它是形而上的,但是它是科学,我们的一切现实的科学都可以在它那里找到根源。这个和柏拉图是不一样的,柏拉图的两个世界是不相通的,所以我们的第三讲,就是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建立,这就过渡到亚里士多德了。
25、所以只有第三者、一个更高的概念才能把低层次的概念统一起来。这就是黑格尔所讲的合题——正、反、合。正题和反题、矛盾和冲突,然后在第三个概念中它们的矛盾得到调和。当然要达到统这两个概念必须运动,导致一种向上升的运动,才能找到第三者,也才能找到合题。所以合题是比正题和反题更高的一个命题。
26、无论西方还是中国古代哲学,一般都是把哲学思想作为探求真理的方法,作为寻求客观知识的工具。如中国道家的道德论,儒家的性命论;西方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语言论等。
27、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28、柏拉图式爱情,是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爱情观,追求心灵沟通和理性的精神上的纯洁爱情。柏拉图式爱情最早由MarsilioFicino于15世纪提出,与苏格拉底式爱情是同义词。柏拉图式爱情根植于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传统。
29、所以,理念这种观念不是感性直观的观念,而是理性所认识到的,具有“一”的统一性的观念。柏拉图认为,感性世界就像赫拉克利特所说的是一个不断流动的世界,不断变化的世界,所谓“万物皆流”。这种讲法是对的,感性世界的所有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即确定又不确定。我们不可能对它形成任何真理,只能形成意见。只有当我们借助于逻各斯,从这些事物上升到确定的定义,借助于逻各斯的超越,从感性的事物、感性的对象上升到定义,才能达到真理。
30、由于柏拉图学园的长期存在以及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对柏拉图主义的思想沿袭,使柏拉图的作品基本上都得以流传至今,与德漠克利特著作的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31、这样的经历,促使柏拉图开始思考治理国家的人以及他们的习俗和法律。既然人的品性堕落是政治败坏的根源,所以柏拉图认为,要改造现实的不良政治就必须从改造人的品性入手,而且只有哲学家才能承担这个使命,只有哲学家获得政权或政治家成为哲学家并对个人和城邦进行改造,才能使个人和国家达到善。另外,柏拉图在自己的亲身游历中,结识了塔仑它木城邦的政治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阿启泰,塔仑它木的民主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启泰成也为柏拉图日后追求的哲学家与政治家相结合的“哲学王”的雏形。
32、 理念就是绝对的形式,床的理念除了仅仅是完美的形式外,不具有任何物理性质,这种特征正与几何形式的纯粹性一样,比如作为几何元素的平面是没有厚度的,即没有经验的具体性质,因此纯粹的空间形式就是绝对性的理念,但它不是几何画法中的图形,这正如柏拉图所说的画家也只是对具体事物的模仿一样,绝对的几何形式通过几何图形而被表达,理念通过思想而被“回忆”,这就给没有感性性质、不能看到、不可捉摸的理念带来可见的阳光,光的比喻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是重要的,这是他遗留给西方哲学和神学重要的财富之一。具体的事物只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了可以感觉到的真实,工匠只是按照理念而制造具体的床。具体事物是千差万别、经常变化的,而理念是事物完全的、纯粹的、永不发生变化的形式,因此也是绝对的、永恒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念具有本体意义,是一种超验的“存在”,柏拉图还没有本体与存在相区别的理解,理念的超验性是不可理解的,它只能存在于灵魂中,正是基于这一点,灵魂因理念而不朽,这就是柏拉图灵魂不朽论的真正基石。永恒而必然的知识的本质就是理念,在这个意义上知识是绝对的,因此作为真理的知识是先于一切经验的超验存在,因此知识就是对理念回忆,学习无非就是回忆,这就是柏拉图的知识回忆理论。柏拉图以理念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而他所遗留的问题即理念作为概念的表达——共相也是西方哲学二千多年来迄今为止消化不了的公案。
33、另外一个就是给这个善的理念创造世界提供了一些技术性的手段。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是由几何学上的粒子所造成的,比如说土,是由正六面体造成的;火,是由正四面体所造成的;气,是由正八面体所造成的;水,是由正二十面体造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几何学的关系。这些地方受到了毕达哥拉斯的一些影响。所以,理念是支配一切的,数的理念支配着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造物主按照善的目的来安排,在技术上则是按照这样一个几何学的方式,而不是按照他的良好的道德愿望,使得这个世界产生出来。
34、斯巴达与哲学?说说斯巴达与雅典之间的爱恨情仇
35、另外,意见不是知识,意见可以众多,知识与意见相对立。我们可以获得知识但是不能获得感觉,那种类似感觉的领悟、直觉、洞察,并不是表浅的感官的感觉。柏拉图在《共和国篇》中提了出重要的说明——线喻(线段比喻),提出对于感觉的对象的揣测意见、信念意见、理智的知识与思考的知识。揣测意见或称影像意见,是具体的、杂多的,不具确定性。信念意见相比揣测意见更靠近真实。这些意见还需要区分,其中包含了真意见与虚假意见,而真意见接近知识。理智的知识是切入变动的领域并与之发生关联,但更接近真实。思考的知识要用概念、思想的材料来把握,离真实最近。
36、从这个“洞喻”理论,柏拉图又引出了另外一个比喻,这就是“线喻”。所谓“线喻”就是设想一段线,这段线在柏拉图那里是用来比喻人的知识的。这一线段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称为可见世界,另一部分称之为可知世界。可见世界就是感官的世界,称之为“意见”,也分为两个部分,叫做想象和信念。想象是最不可靠的,是从感官所获得的一些幻觉,或者说是一些不真实的影子,是“水中倒映”、“镜花水月”,这些东西都是想象而来的,并不真实;信念好像是真实的,因为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事物,而不再是影子,但是它仍然属于意见。
37、在西方哲学每一发展阶段,都会出现一些杰出的大思想家,如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奥古斯丁、阿伯拉尔、托马斯.阿奎那;近代的休谟、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现代的尼采、克罗齐、福柯、海德格尔等。
38、他曾经试图把西西里当作他的试点,三次跑到西西里说服他的学生,希望当了僭主、当了国王的狄奥尼修和他的儿子接受他的政治主张,但是都失败了。最后一次人家把他当奴隶卖了,后来他的朋友赶去才把他赎出来。于是公元前387年他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学园,在雅典的城边,一个叫阿卡德米的地方,所以今天把学院称为Academy,就是从他那儿来的。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学园。在那里,他用知识培养人才,不再从政,而是著书立说,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学园一直存在到公元529年,延续了900多年,后来被罗马皇帝下令关闭了。
39、我们所品尝到的食物的甜美只不过是“甜美”的理所反射的阴影,而我们所见到的光辉四射的太阳也只不过是“光明”本身形式反射的残影。
40、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人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史称“西方三圣贤”或“希腊三哲”。
41、第在理念和事物的关系问题上,他认为理念是惟一真实的存在,是事物的原因;而事物,只是理念的影子,是理念的产儿。人们日常感觉到的具体事物都是易变的、相对的、不真实的,而只有通过理性认识到的理念才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真实,进而根据两种不同的认识对象把世界分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
42、尽管有许多错误,但是柏拉图的理念学说仍旧是哲学上的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我们在生活中表达所用的语言中,不可能全是理论性的词汇,必须用到“人”、“狗”、“猫”之类的一般词汇;如果不是这样,人们语言中只有理论性的词汇,那它们将是没有意义的。
43、苏格拉底利用巴门尼德的辩证法思想来解释人如何才能克服感觉与习惯的遮蔽。首先就是必须走寻求真理的道路,人只有使灵魂跟随努斯的指引,向哲学求助,努力追求事物的“是”,而不去理会它们的变动不局的种种“非是”。为此,就要不停止于感觉的个别,而要面对思想的题材,把对事物的真实的思索上升到以思想的普遍概念来进行的思考,要寻求事物的普遍规定性。还要通过严格的思想训练去接近真实,通过在辩证法的思想道路中获得思想的前进。如果可能,去以思想助产士检查一种正在提出的思想是否将产生健全的结论,与助产士一个道理,思想助产士需要有思想经历而非无思想活力的不适合思考的人士,这位思想助产士也必须友好,必须预先准备面对思想产生者的“阵痛”,这是件不易之事。
44、《克里底亚篇》(论理想的农业国家与海上国家的不同)
45、单一性和多数性。它一方面是同类事物的同一理念,另一方面对不同类型的事物是不同的。
46、因此在一部哲学思想史里就有必要对柏拉图,以及在较少的程度上对于亚里士多德,处理的要比他们的任何一个先行者都更为详尽。
47、 反思理论的创立与理性的迷狂——“洞喻”与“线喻”
48、所谓的意境和思想都是抽象的概念,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同一件作品的认识有着不同的想法,甚至有别于创作者的原意,这种不相同的想法,来源于人们本身的思维差异。
49、22个西方哲学家的墓志铭:他出生,他工作,他死亡。
50、所以这个词语在哲学中通常被翻译为“反思”,有的翻译为“反映”,有的则翻译为“映射”,其实表明的都是一个意思。我们讲反思,要追溯它的根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洞喻说”。他认为只有当我们反思的时候,我们才能把握对象世界的本质。并且这个把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并不是反思一次就够了,反思了一次,把握到了更高层次的本质,但是还需要反思,继续追溯光线的来源到底何在,因此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
51、柏拉图关于可知事物的学说是他所提出的真实(真理)论。首先是感觉对象与知识对象的根本不同,感觉的东西不是知识的来源或对象,相反亦是。他在《共和国篇》中提出洞喻(洞穴比喻)来阐述这种根本不同,借洞穴中的世界与阳光下的世界对比,洞穴中的人是被束缚,比喻被感觉以及习惯束缚的灵魂所见的世界与事物,而洞穴外阳光下的世界是解除了这些束缚的灵魂所见的真实世界。
52、方哲学史》上卷 (英)罗《西方哲学史》上卷 (英)罗素《
53、甚至柏拉图的“灵魂不死”也是旨在确认思维的内在本性,高扬理性的权威:他认为理性是灵魂中的最高部份,逻辑力量是灵魂的最高属性。人的认识只不过是人的肉体降生尘世后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54、那么,一切定义都不是指称的个别事物,而是指称这些事物的理念,指称这些事物的“相”(Eidos)。个别事物是易变的,不断在变化的,只有个别事物的理念才是永恒不变的。尽管它们看不见,但是却能被努斯思考到、思想到,它们是唯一的真理。所以在这一点上,柏拉图和苏格拉底是一致的。我们要知道美是什么、善是什么、大是什么,只举出一些美的事物、善的事物、大的事物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这些事物都是相对的。在不同的场合下,与不同的事物相比较,它们就可能是丑的、不善的,或者是小的。
55、在柏拉图看来,理念世界完全是一个自由的世界,但在旁人看来理念世界是对自由的一种束缚,因为理念世界把人的所有东西都抽掉了,把人的东西都抽象为神的东西,人在人世间所有的东西都不能被它接受,那就是一个没有人性、只有神性的世界,所以理念世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异化状态。而且这种状态,只有少数哲学家才能达到。一般老百姓的理性没有这么大的强度,只是过眼前的生活,关注物质需要、感性的幸福,只有少数的哲学家才能抛开这一切,拼命地去追求那个理念世界、理想。
56、“分有”的结果是个别事物的存在有了根据,但是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
57、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
58、苏格拉底:他的学说主要是关注人,人是他的思想研究重点。不像他的前辈主要是研究宇宙,苏格拉底主要是研究人与宇宙的关系形而上学是重点。
59、在现象世界的背后还有一个世界——理念的世界。万事万物背后,都存在着一个理念的型相。
60、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只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而不兼做他人的事,就是为了维持社会的普遍和谐。“正义就是在国家中做正当的事,当每一个个人只作一种对国家有关的工作,而这个工作又是最适合他的天性时,这个国家就有了正义。
61、 柏拉图的“理念”(idea,eidos)具有多重含义,但基本地不是直接地指语言表达的概念,这个工作是由亚理士多德发展的,柏拉图的理念最核心的意义是理想或典范,是指事物的空间形式的存在,所以在他那里理念与形式同义,这由他的著名的床的比喻(理想国10)可以清楚地看出,事物的理念就是事物的完美的抽象形式,而不是事物之间的抽象关系,这是理解柏拉图的理念的一个要点。
62、 在柏拉图的对话中,理念、美、真理、知识和善相互说明,纠缠难解,但它们的基石是形式,他用美对形式进行抽象和说明,他用美来解释理念真理、知识之间的关系。理念就是事物的完美的形式,它没有差别,没有局部,因此它才是美的,在这个意义上,美就就是具体事物的完全形式,因此美就是对咸性事物的抽象和超越,绝对的形式就是美。但是事物之间是存在分别的,因此也存在许多理念,这样在理念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理念,柏拉图称之为善 (理想国6)“这个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就是善的理念。它乃是知识和认识中的真理的原因。真理和知识都是美的,但善的理念比这两者更美,这也就是善的知识。”所以理念还不是最终的存在,理念通过美而被自己超越(更美),这样借助于美的再一次超越,柏拉图从理念上升到最高形式——善。理念是超验的,它自身没有回归此岸之路,因此它最终只能成为属于神的性质的善,美不能用来说明神,柏拉图也无法再对善有所言说,这样柏拉图的哲学就停留在不可逾越的二元分裂上。
63、哲学家名片 柏拉图
64、第是他的理念论,它是要解决迄今仍末解决的共相问题的开山的尝试;
65、这在《理想国》中也有所体现。《理想国》中的核心比喻是“洞穴比喻”,全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在回应着它的隐喻。在《理想国》全书希腊文原本的第一个词是“下降”。
66、第一阶级是生产劳动者和商业从事者,这是被统治阶级;
67、你说什么是大,我举出一个大的东西,比如巨大的一座山,那只是相对的大,再大的山,相对于地球来说,还是小的。大和小都是相对而言的东西,善和恶、美和丑也是这样一些东西,所以,我们只有深入到它的理念本身,寻求这些“本身”的定义,它们才能够得到确定。所有这些具体的事物,所有美的、善的、大的等等,正是它们的理念才能成为这些具体事物的原因。这些原因超越于任何具体场合,保持始终如这才是逻各斯。逻各斯要保持始终如始终是前后一致,而不为任何具体事物所改变。
68、“理”应该被视为一种永恒的东西,亦即它们是永恒不变的、完美的、而且静态的。由于它们是完美的模型,它们并没有理由被改变或进化。依据这种逻辑,以及柏拉图所提出的理论,一个人可以想像宇宙中存在一个更高的至善状态,这种至善状态下任何形式都是最终极的、或最完美的。
69、斯巴达|一个武力至上的国家:那些“罪恶昭彰”的事情
70、总之,苏格拉底、柏拉图把哲学思考和灵魂净化联系起来,是一种颇具创新性和启发意义的观点。这一看法也是人们理解柏拉图哲学思想的重要参照视角:柏拉图哲学具有浓郁的禁欲主义色彩,柏拉图认为,人的身体是低劣的,是可以毁灭的;人的灵魂是高尚的,是不灭的。唯有真正哲学家的灵魂,可以直接通达理念世界,除此之外,似乎只有凭借艺术家的神秘灵感了。
71、柏拉图的认识论与自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发展到近现代以来,我们所讲的认识论,认识成为对自由的一种束缚(知识主义,科学主义)好像要是认识到了客观规律,那就是对自由的一种束缚了,但是在柏拉图那里还没有这个意思。从这个过程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通过认识论引出范畴的辩证运动、推演,所以下面我们要讲柏拉图精神哲学的第三个方面,即辩证逻辑的形成、雏形,还不能说完全形成。我们从前面讲的知道,从苏格拉底开始,就已经在筹建辩证逻辑,在柏拉图这里就已经有相当固定的形式了。
72、《理想国》大约写于公元前390年,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和政治理论著作之一。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期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对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论述。
73、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故事为题材,叙述苏格拉底到贝尔斯祷神,归途被派拉麦克邀往家中,宾主滔滔谈论起来。两人的辩论从各个角度暴露奴隶主阶级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艺术思想及教育思想。故事中的苏格拉底是虚拟的、假托的,实际上就是柏拉图的代言人。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和人讨论正义,分析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之间的互通性,系统地阐述了正义的概念。柏拉图设计并展望着心目中理想国度的蓝图,提出在“理想国”中才能真正实现正义。
74、若爱,请深爱,如弃,请彻底,不要暧昧,伤人伤已。
75、《菲利布篇》(论快乐和善的关系)、《蒂迈欧篇》(宇宙生成论)、《克里底亚篇》(论理想的农业国家及其与海上霸权国家的不同)、《法律篇》(考虑到现实条件,对《理想国》中的政治学说做了修改)。
76、柏拉图,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原名亚里斯多克勒斯,因为强壮的身躯被称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的意思)
77、《菲德罗篇》(论爱的本性和哲学修辞学的可能性)
78、回忆说体现在他所举出的一个例子中,这就是“洞喻”或者叫“洞穴的比喻”。所谓“洞穴的比喻”,就是柏拉图设想在一个黑暗的洞穴里面,有一批奴隶被绑住双手,面朝洞壁,不能行动,甚至不能回头、转身,然后在洞口有一堆火,将火光反映在洞壁上。在火前面有人拿着一些人物、动物、花鸟、植物等等的模型在活动。那些从小就被绑在洞中的奴隶们只看到洞壁上的那些影子晃来晃去。
79、为什么说他吸收了前哲学家的思想精华?因为之前的哲学家已经在探索这个问题了。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毕达哥拉斯的“数”、巴门尼德的“存在”,这些都是对现象背后的那个本质的概括,柏拉图吸收了之前哲学家的思想精髓,走的是一条形而上学的道路,提出了伟大的理念论。
80、比如说“原因”,你无法设想一个事情没有原因,万事万物都有原因,都有实体、属性等等。所以范畴只有在纯粹的方式下才能够被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只有在这种方式之下,才能清理出来。柏拉图清理出来的范畴关系,就有这么一些,存在和非存在、一和多、同和异、动和静等等,这都是些很高层次的哲学概念。并且他从中清理出来的这些范畴,显示出一种内在的规律性,这些范畴不是摆在那里的,而是有一种内在的规律性,都是处在运动和转化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