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昵称网

搜索
  • 您的当前位置: 个性昵称网 > 文案句子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电影(精选美句76句)

  • 发布时间:2024-02-20 11:37 编辑:admin 点击: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电影

    1、昆德拉更关注人物的基本境遇--“哲学是在没有人物、没有境遇的条件下进行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开始就将托马斯的问题摆在那里:在没有永劫回归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轻。

    2、著名作品包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笑忘书》等。1989年天鹅绒革命前,他的作品在捷克斯洛伐克长期被禁。他很少接受媒体采访,虽曾获得六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截至目前为止没有获奖。

    3、生命应该是用来感受和体悟的。我们都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挣扎,在无数的困难中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包容,然后在此之上得到了最大的快乐。沙漠的玫瑰,逆境中的成长最为美丽。不管是怎样的问题,还是怎样的困境,我们都将勇敢的面对,受此洗礼。

    4、它引起更多的背叛,如同连锁反应一次次地使我们离最初的背叛越来越远。

    5、但小说不是音乐,不是绘画,它使用的文字工具使它最终摆脱不了与理念的密切关系。于是哲理小说就始终作为小说之一种而保存下来。现代作家中,不管是肢解艺术还是丰富艺术,萨特、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昆德拉等又推出了一批色彩各异的哲理小说或哲理戏剧。也许昆德拉本就无意潜入纯艺术之宫,也许他的兴奋点和用力点,在艺术之外还有思想和理论的开阔地。已经是现代了,既然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健全发展,既然人的理智与感觉互为表里,为什么不能把狭义的fiction(文学)扩展为广义的literature(读物)呢?

    6、这样,昆德拉由政治走向了哲学,由捷克走向了人类,由现时走向了永恒,面对一个超政治、超时空而又无法最终消灭的敌人,面对像玫瑰花一样开放的癌细胞,像百合花一样升起的抽水马桶。这种沉重的抗击在有所着落的同时就无所着落,变成了不能承受之轻。

    7、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

    8、什么是媚俗?昆德拉后来在多次演讲中都引用了这个源于德语词的Kitsch,指出这是以作态取悦大众的行为,是人类心灵的普遍弱点,是一种文明病。他甚至指出艺术中的现代主义在眼下几乎也变成了一种新的时髦,新的Kitsch。

    9、“爱情里所谓最安全的选择,往往最容易自我泯灭。”

    10、反对媚俗而又无法根除媚俗,无法选择的历史又正在被确定地选择。这是废话白说还是大辩难言?昆德拉像并不多见的某些作家那样,以小说作不说之说,哑默中含有严酷真理,雄辩中伏有美丽谎言,困惑目光触及一个个辩证的难题,两疑的悖论,关于记忆和忘却,关于入俗和出俗,关于自由和责任,关于性欲和情爱……他像笔下的那个书生弗兰茨,在欧洲大进军中茫然无措地停下步来,变成了一个失去空间向度的小小圆点。

    11、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我们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

    12、  但是托马斯依旧不断的找女人,对他来说,女人与女人之间的区别只能通过“性”这种隐秘的交流体现,就像他做手术一般,只能通过划开皮肤表层,才能看到里面的动态。托马斯带有一种研究精神,投入到一场又一场性爱当中。

    13、特丽莎的“重”:特丽莎看重灵魂,追求生命之重,骨子里倾向于“重”。特丽莎认为灵与肉是不可分的。她不理解为什么托马斯可以和不爱的女人做爱,因此有了一次肉体出轨的尝试。这正是特蕾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而同时,特蕾莎又是一个不断与自身抗争的女子,只是她显得很软弱,她的抗争毫无的作用。因此,她便陷入了生命的困境之中。她在对托马斯付出无私的爱后,不仅忍受着自己最爱的人对自己的不忠,也在不断寻求灵与肉的和谐。

    14、  作者通过托马斯思考什么是“生命的永恒轮回。”

    15、  特蕾莎很痛苦,她非常不理解托马斯所说的肉体与爱是两回事这个思维。于是她尝试抛弃肉体,她与一个常来酒吧的工程师做了爱,可是这种感觉却糟糕透了。这一行为让她意识到,她与托马斯的爱情大厦是脆弱的。因为这座大厦仅仅建立在她的忠贞这唯一的一根柱子上,爱情就像是帝国:它们建立在信念之上,信念一旦消失,帝国也随之灭亡。

    16、你觉得自己无法完全拥有,患得患失,这样的感情既让人焦虑,又让你乐此不疲,止不住的想要得到全部。

    17、《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

    18、建于1490年,由布拉格查尔斯大学的数学和天文学教授JanOndrejuv和皇家钟表匠Mikula联手制作。

    19、    而托马斯经历了一个人在异国的身心自由之后,极度空虚的他发现自己还是要回到特蕾莎身边,此后二人便一直生活在一起。不再去执着生命的轻与重,而是把握瞬间的幸福。

    20、我们并不能理解昆德拉,只能理解我们理解中的昆德拉,这对于译者和读者来说都是一样。

    21、有服装热、家具热,当然也会有某种文学热。“热”未见得都是坏事。但我希望东欧文学热早日不再成为沙龙空谈。

    22、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23、特丽莎选择“重”,虽然遭受不少风险折磨,但内心感到充实。这和萨宾娜过得轻松自如,但内心空虚形成对比。

    24、在布拉格,有一位年轻有为、风流成性的脑外科医生叫托马斯。他有两个红颜知己,分别是女画家莎宾娜和女招待特丽莎。特丽莎用真诚的爱情感化了托马斯。于是托马斯改变了固有的生活观念,决定与特丽莎结婚。然而,托马斯风流成性的本性并没有改变。

    25、文化就在大批的制造,言语的泛滥,数量的失控中逐渐消亡。

    26、《布拉格之恋》是一部艺术精品,导演菲利浦·考夫曼用电影的方式给观众展示了灵与肉的对立与统一以及轻与重的换位与迷失。该片是一部展现原著主题比较成功的作品。它不仅把握住了小说的精髓,还以电影的方式将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主题阐述的很到位。但在细节处理及表现深度方面,《布拉格之恋》与小说相比还是有明显的差距 。

    27、多少年来,我一直想着托马斯,似乎只有凭借回想的折光,我才能看清他这个人。我看见他站在公寓的窗台前不知所措,越过庭院的目光,落在对面的墙上。

    28、作者在第二章中借助巴门尼德公元前六世纪提供的明与暗,厚与薄,热与冷等二元对立法来叙述重与轻。好似在与读者讨论交流,上演一场跨时空的围绕主题的思辨之争。然而,作者也不知如何选择。最后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即他在此篇章中抛出的问题: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在结尾时不妨补充了一句废话:“重与轻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

    29、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30、《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昆德拉极其聪明地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31、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著名假说:原来的人都是两性人,自从上帝把人一劈为所有的这一半都在世界上漫游着寻找那一半。

    32、一周读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接下来我在想是否读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呢

    33、自现代主义兴起,世界范围内的文学四分五裂,没有主潮成为主潮。而昆德拉这部小说几乎获得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好评,自然不是一例多见的现象。一位来自弱小民族的作家,是什么使欧美这些书评家和读者如此兴奋?

    34、谁无感情投入,谁就无权干涉对方的生活和自由。

    35、“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36、其是在所有女人身上寻求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存在于他们一如既往的主观梦想之中。

    37、萨宾娜的“重”:一生追求生命的轻盈,一直扮演背叛者的角色。她背叛了她的父亲,选择了父亲不称赞的作画风格;嫁给了父亲不喜欢的男人,而后又背叛离开了丈夫;离婚后先后成为托马斯和弗兰茨的情人,但也先后背叛了他们;在祖国遭到别国入侵时,没有爱国之举,而且利用对弱国的同情,大肆卖画而敛财。

    38、男人的爱情和女人的爱情之间只会是有限交集的抛物线,在这两条线之间,永远存在着被撕扯的痛苦,纠结和反复。

    39、 她将他拉到底下,坠落到底层,两人终于互相缠绕在一起,走向生命的末端。

    40、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

    41、访美期间,正是这本书在欧美热销的时候。《新闻周刊》载文认为:“昆德拉把哲理小说提高到了梦态抒情和感情浓烈的新水平。”《华盛顿邮报》载文认为:“昆德拉是欧美最杰出和始终最为有趣的小说家之一。”《华盛顿时报》载文认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昆德拉借此奠定了他世界上最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此外,《纽约客》《纽约时报》等权威性报刊也连篇累牍地发表书评给予激赏。有位美国学者甚至对我感叹:美国近年来没有什么好东西,将来文学的曙光可能出现在南美、东欧,还有非洲和中国。

    42、        在电影学院观片室的幽暗里带着耳机看《布拉格之恋》的感觉,刻在心底很深的地方。除了影像,专注的感觉与坐在电影院里的质量别无二致。没有把电影与小说作太多的比较,实际上电影无法承载那么沉重的抽象的哲学意义。就像爱森斯坦无法把《资本论》搬上银幕。

    43、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44、在《布拉格之恋》中,观众看到了很多历史镜头,但是与现实故事的镜头相比较,导演通过背景与主人公行为分离的方式,弱化和模糊化了那个纷乱的时刻。影片的镜头转移得很快,因而在视觉上和感觉上都给观众留下了强烈的眩晕感觉。尽管片中人头攒动、枪声阵阵,但是对于观众来说并不能构成一种直接的视觉冲击。片中镜头的特殊处理让观众实在地感觉到了那个历史时刻和主人公的命运是相隔的两个时空。电影的结尾部分也采取了同样的镜头处理,当托马斯和特蕾莎驾驶的卡车行驶在一条山路上时,观众感受到了某种确定的命运和不确定的结束方式之间的张力。(《电影文学》评)

    45、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46、在影片中一位年轻有为、风流成性的脑外科医生叫托马斯。他有两个红颜知己,分别是女画家莎宾娜和女招待特丽莎。特丽莎用真诚的爱情感化了托马斯。于是托马斯改变了固有的生活观念,决定与特丽莎结婚。然而,托马斯风流成性的本性并没有改变。在“布拉格之春”时期,托马斯因为遭到迫害而逃亡到了瑞士,莎宾娜则去了美国。托马斯和特丽莎返回捷克后被开除公职。于是,两人隐居于乡下,并且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之后,他们在一次车祸中双双丧生 。

    47、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

    48、文学之妙似乎常在于张力,在于两柱之间的琴弦,两极之间的电火。有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张力,有主题与主题之间的张力,有情绪与情绪之间的张力,有词与词或句与句之间的张力。爱森斯坦的张力意指内容与形式之间,这大概并不是像某些人理解的那样要求形式脱离内容,恰恰相反,形式是紧密切合内容的——不过这种内容是一种本身充满内在冲突的内容。

    49、小说首先提出问题为托马斯设定规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编码;于是哲学思考本身有了小说性,问题本身则是小说家在作品中显现的哲学思考。

    50、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没有答案的问题是一道令你无路可走的障碍。

    51、这是一个令人可以乐此不疲地去讨论的哲学问题,灵与肉,轻与重,现实与解构。

    52、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

    53、这位作家担心青年人视野褊狭,当然是好意。不过,当我打听东欧有哪些值得注意的作品,出乎意料的是,他与我们一样,也未读过任何一部东欧当代小说,甚至连东欧作家的姓名也举不出一二。既如此,凭什么严肃质问?还居然“为什么”起来?

    54、 当托马斯与特蕾莎跑到乡下去生活,托马斯从外科医生变成乡下开卡车的司机,他在这个地方,再也找不到女人去约会,而他老了,不再那么强了,正如特蕾莎所希望的那样,特蕾莎感到安心,她与他终于可以平静地生活,没有别的女人打扰。

    55、女装店链接:https://dz-studio.taobao.com/

    56、有一次,批评家李庆西与我谈起小说与理念的问题。他认为“文以载道”并不错,但小说的理念有几种,一是就事论事的形而下,一是涵盖宽广的形而上;从另一角度看去也有几种,一种事关时政,一种事关人生。他认为事关人生的哲学与文学血缘亲近,进入文学一般并不会给读者理念化的感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卡夫卡的《变形记》即为例证。只有在人生问题之外去博学和深思,才是五官科里治脚气,造成理论与文学的功能混淆。这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观点。

    57、布拉格依旧是个魅力十足、充满了秘密的地方。它的画面和节奏感成功地让我对这个城市有了实实在在的向往。

    58、经文循环往复,犹如朝圣者的双眼离不开故土,犹如临终者不忍离世。

    59、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

    60、生活,就是一种永恒沉重的努力,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之中,努力不至迷失方向,努力在原位中坚定存在。

    61、    年轻时的丹尼尔·刘易斯真的算的上颜值逆天,将原著中风流成性的男主角托马斯演绎出自己的风格。可能是刘易斯自带的温良气质,让托马斯人设中的“渣”属性都变的可以理解。

    62、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

    63、  他去做清洁工,擦洗布拉格各大商场的窗户。他发现当他开始做完全不在乎的事情,而不是生命中“非如此不可”的具有使命感的事情后,他觉得真美。从此他可以马虎行事,再也不用因为一个手术没有如愿,出了问题,而感到绝望,而睡不着觉,甚至对女人都提不起兴趣。他不再承担这样的责任,于是生活变得无足轻重,他开始往下坠落。

    64、当习惯了独自一人的托马斯发现他意识到对于特丽莎所承载的爱情,在他和特丽莎同居的每一天,爱情都在两个人身上增加分量,直到有一天这份重量无可承受。

    65、菲利普考夫曼把昆德拉这部作品搬上大银幕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也许就是他选的演员,年轻炽烈的朱丽叶比诺什和有着危险眼神的迷人男人丹尼尔戴刘易斯。

    66、昆德拉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

    67、书中昆德拉奏响了他的四重奏:托马斯,特瑞莎,萨宾纳与弗兰茨。通过各个人物的角度讲述了了一个存在主义的主题,重还是轻?政治对人生命的扭曲程度到底有多大?昆德拉借萨宾纳的口说出了“我不是反共,我是反对媚俗!”借此表示了他自己的取向。

    68、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因为人们愈思索,真理离他越远。因为人们从来就跟他想像中的自己不一样。思考从来就不是阻碍自己进步的原因。思考的目的在找出自身的弱点并实践改。想太多而不做,或是不想而假装接受,这才是上帝发笑的原因,因为这种思考,叫做自己骗自己。

    69、这种观念使我们很容易想起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因是因非”和“不起分别”。这本小说英文版中常用的indifferent(或译:无差别,无所谓)一词,也多少切近这种虚无意识。但是,也许需要指出,捷克人民仍在选择,昆德拉也仍在选择,包括他写不写这本小说,说不说这些话,仍是一种确定无疑的非此即彼,并不是那么仙风道骨indifferent的。

    70、   “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71、听凭内心的呼声的引导吧,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像一块饼似的在理智的煎锅上翻来覆去地煎呢?

    72、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是以作者母语捷克文写成。而他的长篇小说《慢》、《身份》和《无知》,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以及新作《相遇》则是以法文写成。《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戏剧代表作。

    73、“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的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74、尼采认为它是神秘的代表,歌德说它是欧洲最美的城市,卡夫卡在这里出生、创作,如果把和它有关的名人一一列出,恐怕数量足够写一本书。

    75、当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变成菲利普·考夫曼的电影《布拉格之恋》,这座有名的音乐之都推荐你一定要去看看,那些充满忧郁却格外迷人的浪漫场景使得布拉格成为年轻人心目中不折不扣的神秘浪漫之都。毫不夸张地说,在老城区每一条大街小巷,几乎都可以找见13世纪以来的各种形式的建筑物,如始建于1344年的著名圣维特教堂,建于1357年的伏尔塔瓦河上的圣像林立、艺术价值无比的查理大石桥,建于1348年的中欧最古老的高等学府查理大学以及金碧辉煌的布拉格宫和历史悠久的民族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