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昵称网

搜索
  • 您的当前位置: 个性昵称网 > 文案句子 >

    老子名言名句及翻译(精选美句92句)

  • 发布时间:2023-12-11 10:49 编辑:admin 点击:
  • 老子名言名句及翻译

    1、“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意思是,要统治人民,就先用言辞表达对人民的谦虚;要领导人民,就必须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可见,封建统治者总是在利用人民、欺骗人民。

    2、(翻译讲解):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3、译文:得民心的人多人帮助,不得民心的人自然没有人支持他。就连亲戚也会疏远自己。支持你的人多了,天下也就太平了!

    4、老子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名言名句及翻译)。

    5、解释: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

    6、(翻译讲解):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0、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1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道德经》

    12、老子名言: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3、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名言名句及翻译)。

    1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

    15、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16、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第十》

    17、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8、(解释)有与无相互滋生,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比较而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声音音律的相互应和而成曲调,前与后相互联接而成顺序。

    19、·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20、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了解自己的人才是高明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出处原来在这里。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够不断地发现自己的错误,才能够不因一点小的成就而沾沾自喜,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

    21、译文: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2、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23、(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2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25、(感悟)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26、老子名言: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27、(感悟)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2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名言

    29、(感悟)老子讲的三宝,与事物的表面现象,是不相似甚至相反的。

    3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31、自然中一切事物的生长都是无目的无意识的,但结果又合乎某种目的;大自然并不有意识去追求什么,但却无形中达到了一切。水流花开,鹰飞鱼跃,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然而又妙不可言;它们不想实现什么,但又样样都实现了。

    32、译文:必须让百姓的思想行为有所规范,保持纯洁朴实心态,减少私心杂欲。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33、《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4、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35、老子的《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36、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傅佩荣)这是说明了某些概念是相对产生的。老子经常用这样的角度来看问题,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有些现在看起来合理的,有得则不是很合理。很显然,如果我们困在这样的逻辑中,不管我们作何种辩说,似乎都是徒劳。这个时候就需要“超越”。类似的话题在生活场景中时常会遇到。

    37、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3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道德经》第十八章

    39、(译文)在老子的观念里得宠和受辱是一样的,并不值得骄傲。

    40、(翻译讲解):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41、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42、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43、(感悟)这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样的道理。

    44、“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老子

    45、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46、·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47、人应该在适当的时间给自己的心灵以清空,“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这种功夫。

    48、  水无比的高尚,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而且宁愿呆在世人所厌弃的地方,它的品质接无比的接近于高尚,做人就应当如一弯清泉,保持高尚的节操。

    4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0、(感悟)哀兵必胜,军队在悲愤与压迫面前,战斗力最强。

    51、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5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53、  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4、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用取消人的主观努力的办法来实现人的主观目的,这听起来荒唐极了!但正是在这看似荒唐的言辞后面,包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智慧。

    55、“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中国人于琐事有防患于未然的本领,但于防止政治侵害、腐败,保护自己的人权方面却没有这样的智慧。

    56、(第三十一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兵革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要淡然处之。”(傅佩荣)这句话反映了老子反战的思想,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道理。很多人赞同把社会看作是像战场一样,充满了残酷和阴谋。虽然这种看法无可非议,但有些手段跟“兵革”是一样的,属于“不祥之器”。是要谨慎对待的。

    57、(感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无为而任自然,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良的人。

    58、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9、“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一方面表现了国人的不竞争心理,另一方面不争小利而得大便宜,表现了国人的狡猾谋略。

    6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61、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道德经》

    6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3、  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一切随其自然发展,到了这个年纪,该走的就放手让他走,该来的岁月也不会辜负了你!

    64、·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老子名句

    65、(翻译)那些轻易发出的诺言,必定很少有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起来往往会遭受很多的困难。

    66、老子名言: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67、老子认为,一个人若是太过在乎某一事物而紧紧抓住不放,那么就必定会受到损害。

    68、老子名言: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9、道法自然: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道法自然。"老子认为,"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这个词的读法是“道·法·自然”,而非“道法·自然”,其中法字为动词,意为效法,遵循。道法自然的意思就是大道以自然为纲,遵循其规律。“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其意思是,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自然。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法的意识里,就是自然法。当然,法制的概念尚未形成。不过,在治理国家时,他主张用自然法来治理天下。无生有,有归无。这是万事万物的起点和终点以及运动变化的最后依据。无外无他,无蕴含有且是有。无生有,是无动而有然,也就是说,无自然而有然。有源于无而归无。有归无是有动而无然,也就是说,有自然而无然。无有是一体的两极。无有向对方的运动,或称双向运动或反运动,就是自然。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一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70、(感悟)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71、老子名言: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72、老子的这句话在这里可以从两面来解读:一是一个人轻易承诺,那么也许他是一种缺少诚心的承诺,这种承诺的本身也就是缺少信用的。二是一个人轻易承诺,别人看到他不能实现承诺,那么也会对他失去信任了。

    73、《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4、征服别人的人是强人,征服自己的人是伟人。——老子

    7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76、“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

    77、·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78、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79、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80、译文: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支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81、老子名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82、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3、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陈鼓应)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人,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有时候泥于一得一失,看起来像是很务实很真实地活着,实际上却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弹性。失去了弹性的生活怎么能持续很久?

    84、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85、我们生活在空气中,感觉不到空气的重要,古代好的社会风气也一样,那些忠臣孝子像雪中送炭一样的稀缺。

    8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87、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88、老子名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89、(感悟)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90、·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名言

    91、解释: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