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昵称网

搜索
  • 您的当前位置: 个性昵称网 > 文案句子 >

    儒家思想是什么(精选美句52句)

  • 发布时间:2023-11-19 09:24 编辑:admin 点击:
  • 儒家思想是什么

    1、在秦代以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政治、社会秩序混乱,战争和篡弒不绝。为了恢复社会秩序,中国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学说。其中儒家学说的三位重要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都想通过提倡某些政治理想,令举国上下产生守礼爱人的思想,希望国民透过自我省察,达到爱人的目标,从而使社会和谐稳定。

    2、“仁”是可实践,也必须实践的,不是束之高阁用来空谈的东西。最基础的实践方法就是“孝”,人生下来就会依恋父母,这种依恋是子女对父母的爱,这种爱就是孝,孝的本源就是“仁”(但是要分清楚真孝和愚孝)。一个孝顺的人并不一定是“仁”的人,但是一个不孝的人绝对不可能是一个“仁人”,所以才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家。因为爱父母,推己及人,引申出来,所以要爱妻儿、爱兄弟姐妹,爱亲戚朋友,爱国族同胞,爱天下人。基于此,而产生一整套社会规范,称之为“礼”。礼的本质是“仁”,这是万古不变的,但礼的形制却应该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如果死守传统礼制,而不知变通,那反而是不仁的,所以才说“礼乎,礼乎,玉帛云乎哉?乐乎乐乎,钟鼓云乎哉?”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因为礼的的本源是“仁”,所以才要克己复礼,因为“复礼”就是“归仁”。举例来说,孔子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季氏使用八佾之舞,表现的是季氏蔑视王权,破坏秩序,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最需要的就是秩序,所以季氏违礼不仁,孔子不能忍的不是“礼”的形式被破坏,而是背后的“不仁”。如果后世死守礼的形制,而不能把握礼的本来,那礼就会变成吃人的“礼教”,礼就不再是礼了。所以,当我们今天再说礼的时候,礼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认真脸)。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评价管仲为:不知礼,但却说他“仁”。

    3、治国像治病,如果把礼治比做“未病先治”的中医,那么法治就是“病而后治”的西医。“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汉书·贾谊传》)。据说,礼是治本的,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而法是治末的,只在人们犯法之后才处罚。儒家因此表现出重礼轻法、以礼代法的片面倾向,即便对已经犯有罪错的人,也主张教育者用自己的善行去感化对方,法制在儒家学说中是没有地位的。

    4、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我们需要从卷帙浩繁的典籍文献中理出线索,以理解我们的文明基因。第98期北大博雅讲坛邀请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共论“从早期中国文化看儒家思想的根源”,探寻中华文明价值观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什么)。

    5、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6、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7、那么结合起来看,礼意思就明白了,过去讲的礼,主要是对神灵的祭祀、表达敬意和尊重,这就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8、但到了阶级社会,礼逐渐为统治者所利用,主要蜕变为防止诸如以下犯上、为臣不忠等,则大大增加了礼制作为驯服工具的作用,这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极为有利,因而数千年来统治阶级和儒家卫道士才不断强化“礼”的神圣性,无疑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但我们还应该看到,“礼”的基本精神就是“退让”或“礼让”,没有“退让”就没有礼,即所谓“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这很符合农业民族的保守性格。与富于进取精神的西洋文化相比,这种以“退让”为基本精神的“礼仪文化”,对民族性格和历史发展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到十九世纪,两种文化直接较量的结果就是明证。

    9、部落时代及夏商周皆为“礼制”的时代,礼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生活资料极其匮乏的社会,各种礼法首先都是为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而设立的。荀子说:“礼起源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给养)也。”(《荀子·礼论》)。又说:“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名分等级)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荀子·富国》)。单一农业社会,最大的“争”,就是争土地、争分配,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上文提到的“虞芮之君争田”问题,就是通过所谓“道德礼让”即双方“退让”化解的。

    10、主张“克己复礼”,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11、同样颇有教训的还有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上,北魏、金朝和满清等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后,大都开始汉化,学习儒家经典,采用僵化而繁杂的礼仪制度。满洲人还学会了汉人的自残,妇女纷纷缠足,士子热衷八股考试,吸收的多是中国文化中最劣质的部分,致使彪悍的民族文弱化,原有的锐气和进取精神消失殆尽!儒家的消极软化作用于此可见一斑。

    12、清朝在与邻国封疆划界时,“中外一家”的迂阔思想主导着其制定对邻国的划界原则,每当双方对划界出现不同意见时,清廷“大公至正”,采取“息事宁人”、“相安无事”的态度,往往让对方越过传统习惯线,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单方面的退让和妥协,不但使邻国没有按照双方传统习惯线划界,反而趁机侵占中国领土。

    13、不难看出,岐周文化最突出、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就是以“仁政德治、亲民至善”为核心的“岐周政治文化”和以周礼为社会礼法规范的“礼制文化”,这些后来分别成为儒家“仁政”和“礼制”两大主要思想内容。

    14、儒学发展到明代,愈益保守僵化和不近人情。比如,慈圣皇太后作为万历皇帝的亲生母亲,在万历登基后,再也不能自由表露发自天性的母爱,万历为她修葺宫室,她要表示感谢,也须请学士写一篇赞扬皇帝纯孝的文章,再当面诵读出来。她去世以后,礼部立即郑重制定了丧仪,宣布全国居丧27日,臣民全部服丧,帽子上缠以白布。全部京官一律被麻带孝,不许穿着朝靴而代之以草鞋,摘去纱帽的两翅而代之以两条下垂至肩的白布。大小寺院鸣钟3万响,昼夜不息。三日之内,四品以上的官员及其夫人分批整队前去慈宁宫举行礼仪上的号哭,号哭15次(哭多少声都有规定),全部人员的动作协调,一哭皆哭,一止皆止,有如交响曲。(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1997年5月版,第98页)。

    15、  他的思想中有孟子性善论的延续。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人固有的善性,但恰如乌云可以遮月,良知也常为欲望所遮蔽,因此要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人的良知的本性。这就是王阳明的心学。

    16、周文王时代的岐周社会,笃行仁义,上下和谐,民风淳朴,相互礼让,在经见了太多战乱和暴君慢吏的儒家创始人心目中,显然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和谐社会。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追求的就是这种价值取向的理想社会政治局面,亦即周文王至周公旦治下的岐周社会。难怪孔子充满复古感情地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7、杨立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读《古代宗教与伦理》的时候,我是有一种震惊感的,感觉陈来老师研究的跨度太令人震惊了。他的研究深入到了中国古代史包括考古学、人类学、文字学的领域。

    18、示作为一个汉字部首,其字多与祭祀神明有关,

    19、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20、儒家学术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颜子、朱子等,孔子为儒家派创始人,孟子得孔子真传,让儒家思想得以发展,荀子儒家思想的传扬者之荀子所著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时常被人拿来比较。颜子是孔门72贤之首,他也是儒家派的代表人物之朱子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儒家学的代表人物,被评为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21、公元前1046年1月,万众一心的周人在姬发、姜子牙率领下,会同天下诸侯,与商纣王的十七万大军展开决战。商军数量虽多,可是人心怀怨,士无斗志,未等交战,前锋部队突然倒戈,攻入城中!商纣王子受辛众叛亲离,只好登楼自焚。这是周人坚持实行仁德政治带来的最伟大、最辉煌的胜利。

    22、儒家学深受帝王追捧,汉武帝还将儒家学定为正统学,三个权威的儒家代表人物及主张很清晰,这三人分别是孔子、孟子、荀子,儒家学主张以“仁”治国,“德治”和“仁政”为重点,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23、7诸葛长青:为什么叫“中华、华夏、中国”?名称来历是什么?

    24、浅析儒家文化价值观的“仁义”二字,天地大路出于“仁义”,“仁义”是为人的前提和关键。“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一个谦谦君子的重仁义而轻于利。孟子的“仁义”观念在孟子的基本上,有着非常大的引申和自主创新。“仁义”既是社会道德观念的规范,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社区实践活动当中。心存仁德的心怀感恩,去搞好每一件事,去与每一个人的和睦相处。具有着“居仁由义”的大慈大悲,方为高尚品质的人。

    25、儒家思想自先秦时代开始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并且在后世经过了长久且深远的发展,所以关于儒家思想主张什么不同的历史时期肯定有着不同的答案。对于现在来讲,我们通常认为孔子时期的儒家思想为正统儒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主张什么可以参考先秦孔子时期。

    26、  改变儒家思想路径的关键人物董仲舒登场,他揉合了儒、道、阴阳和五行家的学说,宣扬“天人感应”,认为天道即人道,建立起“天人一统”的图式。先秦儒家的道德论到了董仲舒那里,变成了夹杂着各学派思想的“天人感应”的宇宙论了,这改变了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路径。

    27、无论个人、团体还是国家,总是有欲望和利益追求的。而儒家从维护等级礼制的需要出发,认为人的欲望是社会的乱源,主张限制欲望,提倡“君子谋道不谋食”,只有放弃欲望和利益,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宋儒更是明确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口号,完全是逆天行事。其实,人欲或物欲不能灭、也灭不了,人都有过好日子的欲望,过上好日子还要过更好的日子,欲望永无止境,这是人的天性。人类没有欲望简直不可想象,没有欲望就会什么都不干,有欲望人们才会努力创造,推动生产力发展和文明进步。法律只须对不正当的欲望和不正当的手段加以抑制就可以了,何至于像极端冷酷的儒家分子那样竟要“灭人欲”!

    28、主持人:在写《古代宗教与伦理》的时候,您大量运用了西方人类学、社会学的理论,并谨慎而敏锐地指出了这些理论运用的限度,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西方的理论都不能片面地认为完全适用于中国文化的实际情况。在您对比全球性时代中国思想研究的过程当中,这些西方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理论,对您有过哪些启发?

    29、“中”就是凡事适当、适度、适中,就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30、陈来:我研究的时代是前轴心时代,也就是前哲学时代。延续性文明从夏代开始,对这个时代,我们自己在理论研究方面并没有现成的理论,所以,我就大量学习、利用了西方人类学的著作。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美历史学家在各个地方进行了人类学调查和研究。人类学一定是以经验调查为基础的,所以,这些理论不是凭空写出来的。但它们要从特殊上升为普遍,要从经验当中提出一个普遍模式。

    31、时代是变化的,儒家思想也在新时代糅杂进步,从先秦儒学到我们今天的新儒学,虽然脉出同门,但是已经完全不是一个东西了。

    32、如果一个人言不由衷、说假话,肯定是不会有信誉。

    33、“〇中有 | ,浑然天理,一气上下,流行不息之义,且 | 在〇之当心。φ 左为阳,右为阴,即河图左阳右阴。一气上下之象,薛道光曰:"有物先天地,无名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调。"寂寥者,即〇。万象主,即 | 。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故谓中。”

    34、儒家思想是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的学说。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35、可见,儒家学说以道德伦理替代法制、反对暴力革命、“犯上作乱”,提倡安分守己、忠君尊父等专制文化意识,正好帮助专制统治者驯服和约束天下臣民,从而减少了暴力统治的阻力,这种学说无疑是中国皇权专制的组成部分和帮凶。儒家固然教导帝王要行仁政,也教导民众要忠君,但它对帝王远没有对民众的约束效力大。封建统治集团主要不是拿儒家仁政思想规范皇帝及其官员的行为,而更多地是拿儒家忠君思想去束缚臣民的手脚。这种学说之所以能被封建专制统治者所“利用”,正是因为它本身具有“巧妙”维护专制统治的功能。

    36、  孙氏之儒的代表人物是荀子。他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即“礼”的一面。建立在他人性恶的价值观上面,荀子很自然地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治国方略,荀子深刻影响了韩非和李斯的法家思想。

    37、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38、而道家則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虚极静笃,自然而然,念止息停,无为而为。

    39、而“德感”文化,特别强调伦理的品格、道德视野的重要性。西周已经有了这种文化的基础,这是确定的。《尚书》前面的部分里,就包含了对于德、和谐的概括,在商代应该说也已经有跟“德感”相关的内容了。总的来讲,“德感”文化应该是在西周确立的,但再往前是它的根源。

    40、重义轻利:儒家重义轻利,重官轻商,重本抑末,与现代商品经济不相适应。

    41、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封建正统文化,其为封建统治服务的用意很深,也很成熟和老道。然而,越是成熟的文化传统,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保守性,越会趋于僵化、偏执,面对外部挑战的应变能力也就越差。汉唐是中国除先秦之外文化上最为开放、儒教影响最为薄弱的时代。到宋明时期,理学盛,国运衰,中国不复汉唐雄风,版图愈益缩小,西北边患愈演愈烈,儒家保守的治国思想使中国对外部世界愈益失去兴趣,该争的利不争,一味主张向内收缩,闭关锁国,对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只采取被动守势。比如,1395年,朱元璋在其发布的《祖训》中提出了一份“不征(即不与之来往)之国”的名单,大致包括朝鲜、日本、大小琉球、柬埔寨、越南、泰国、马来亚等国。万历年间正是西方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开始迅猛发展的时期,西方新兴资本主义大肆进行海外扩张,而与之同时的明代却愈加闭关锁国。从当时的综合国力来看,明代中国远远超过西方各国,炼铁产量、船舶吨位及城市人口都居世界前列。1405年,郑和下南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了近一百年,然而由于儒家保守的治国思想,明王朝却甘心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海上霸权,且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郑和的航海资料也被付之一炬,从此中国势力不复触及海外。而在当时的世界形势下,海军的发展与夺得制海权,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至为重要。可惜,我们把千载难逢的机会都丧失了!

    42、中国的经验也可以概括出一定的模式,但这个模式不见得是普适的,就像西方的经验不见得对所有人类社会都适用。西方的理论对有些经验做了概括,但这些概括不见得是普遍适用的,它适合一部分地区、一部分文化、一部分人。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所甄别。

    43、文化是有差异的,所以,我选择的是比较接近和适用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模式。今天,我们没有办法回到原生的经验,回到原生的夏代、商代的生活,只能根据史料记载,并选择人类学的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比如,弗雷泽的理论,不见得适用于世界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情况,但他梳理的现象比较适合我们的研究对象,对我们处理中国文化有一定的启发。他谈到从巫术到宗教,可能有的民族就停留在巫术阶段,而没有到宗教阶段;从宗教再进一步发展到什么阶段,他也没有讲。尽管,他所研究的那个阶段是基于特定地区经验的总结,但对我们仍具有启发的意义。

    44、如尊卑贵贱的礼法。这套礼法轻视劳动者和技术创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被治于人”,工匠、农夫等体力者无资格称“君子”,只能称“小人”,影响技术进步。

    45、追根溯源,儒家文化本质上是以保守著称的,它是一种产生于单一农业社会的老人文化,多的是世故,少的是朝气,保守内向、僵化迂腐、重义轻利、重文轻武、重德轻法、厚古薄今、“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强调继承而不愿意创新思变,极力维持旧秩序,死守祖宗成法,强化礼教,使臣民驯服,缺乏“激情”和开拓进取精神;更严重的是,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本质上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它不可能符合现代民主政治观念。尽管它也有某些好东西,但它毕竟是专制时代而非现代的思想文化,是与封建专制主义相匹配的非民主思想文化,其中有许多内容是阻碍现代化进程的,如皇权专制主义、官本位、等级观念、特权观念、家长制作风等等。今天,在努力建设文明、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历史时代,我们实在不应该对充满封建主义思想的儒家学说抱有任何幻想。如果不顾世界发展潮流,想拿这些背离现代化的东西作为民族振兴的思想武器,显然不会成功。

    46、不过,我们不能认为这些封建道德只是说说而已,它在中国封建社会号称“礼法”,是即具有严格的法律性质,平民尤其是女子一旦违犯,往往不等官府惩处,不经法律审判,乡村那些封建卫道士就有权以最残忍的手段将其处死!难怪五四运动时期,群情激奋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出“打倒孔家店”的强烈呐喊,成为中国近代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47、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我们平时接触更多的是儒家,无论你是否认同儒家,我们的血液里淌着儒家的基因不可否认,儒家的个人价值观、家庭理念和家国一体的思想,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

    48、矢是象形字,象镝括羽之形,本意是箭,引申为正直、端正,再引申为出口无悔的发誓。

    49、孔子至今被尊为最伟大的教育家,在于他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广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

    50、而儒家思想,则是由孔子所创立的学说,它是在总结、概括以及继承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具有丰富复杂的思想内涵、在广泛吸取了古代精华典籍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出一系列的基础理论和思想。

    51、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