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简介(精选美句40句)
弗洛伊德简介
1、(单选)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我”遵循的是()(弗洛伊德简介)。
2、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内倾的,又是偏于感觉功能的,他们远离外部客观世界,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主观感觉世界之中。外倾感觉型的人,知觉来自外部世界,是客观对象的直接反映;内倾感觉型的人知觉深受自己心理状态的影响,似乎是从自己的心灵深处产生出来的。他们艺术性强,直觉压抑。
3、“身体刺激”和“神经刺激”一直被认为梦的身体来源。关于这个观点,弗洛伊德持怀疑态度。他认为:“我们发现梦的工作有一个特点:它把同一时间里感受到的所有的梦的刺激复合成一个整体。当天的两个或更多的事件如果产生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这些印象所表达的愿望就会在梦中合并为一个整体。”(弗洛伊德简介)。
4、(2)临床精神病学的层面,精神分析治疗在化学疗法和行为疗法面前很快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
5、但弗洛伊德没有永远沉寂。1908年,克拉克大学校长邀请弗洛伊德出席20周年校庆。他因此被授予名誉博士的学位。1913年,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出版,这让他的精神分析理论更加得到认可。
6、父亲雅各布·弗洛伊德是一位善良老实的羊毛商人,母亲阿玛莉亚·那萨森是父亲的第三任妻子,长相漂亮,但性格暴躁。西格蒙德出生这一年,他已经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伊曼纽尔和菲利普。1858年,妹妹安娜出生。
7、我个人认为,一个人如果特别爱吃,那就可能是固着在了口欲期。
8、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创始人。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5-1886年间就学于J.M.夏尔科,后又赴南锡观察A.A.利博尔和H.伯恩海姆催眠疗法,更深信神经病是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而奏效的。1892年左右,他发现催眠的效能不能持久,就改用他所特创的精神分析治疗法,借以挖掘忘记了观念或欲望。1897年提出了恋母情结,即仇父恋母的情绪。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金。1936年寿辰时荣任英国皇家学会通讯会员。
9、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开创潜意识心理的研究,开创了人格心理学、动力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新领域,并促进自我心理学的发展,并且在心理治疗领域,影响了很多后来的治疗方法体系。
10、(1)科学知识的层面,关于人类心智的认知——神经生物学模型似乎推翻了弗洛伊德的模型;
11、弗洛伊德创建了精神分析学派(又称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12、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强调人幼年的经历对人的影响。
1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弗莱堡市,毕业于维也纳大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其理论的框架和研究方式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心理学发展。
14、这就是拉康在强调弗洛伊德的死亡驱力和所谓“涅槃原则”之间区别时的用意所在。根据所谓“涅槃原则”,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倾向于最低的张力水平,最终朝向了死亡。但实际上,“空无”(虚空,什么内容物都没有)并不等于最低的能量水平,两者是矛盾的;坚持“有”反而要比坚守“无”(即最低的张力水平,或者说是消解了一切秩序的虚空)更“便宜”(消耗的系统能量更少)。这一差距构成了死亡驱力(即这种驱力本身,因为“任何驱力其实都是死亡驱力”):它与涅槃原则(消解一切生命张力的追求,回到原始空无的渴望)毫无共同之处 ,死亡驱力是超越和反对涅槃原则的一种张力。 换言之,涅槃原则并不是对立于快乐原则的,而是快乐原则的最高和最激进的表达形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死亡驱力代表了它的对立面,代表了“未死”的方面,即一种超越(生物)死亡的灵魂生活。
15、这是口欲的退行,猫小时候吃奶的时候,就需要用这种动作去挤猫妈妈的奶水。
16、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dlyFjJQyeULKTlW1-xwiQ提取码:izrj 书名: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17、弗洛伊德首创了精神分析疗法,又称洞察力疗法,是指引导患者洞察现有症状与过去起源之间关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自由联想、梦的解释和移情技术。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强调通过对以前经验的再分析来解除压抑,是潜意识欲望化为意识并在情绪上有所领悟。
18、首先要断然声明的是,拉康的伦理学不是享乐主义的伦理:不论“切勿屈从于你的欲望”意味着什么,它绝不意味着弗洛伊德所谓“快乐原则”的那种无拘无束,绝不意味着以获得快乐为目标的心理机制。对于拉康,享乐主义恰恰是出于“现实主义的妥协”的缘故才推迟了欲望:为的是获得最多的快乐,我必须斤斤计较、“省吃俭用”,牺牲眼前的快乐,以换来更多的长远的快乐。在快乐原则和它的反面“现实原则”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后者(迫使我们考虑阻挠我们直接获取快乐的现实限制)与前者一脉相承。甚至(西部)佛教也未能逃脱这一陷阱,达赖喇嘛写道:“生活的目的在于幸福”——人们应该添上一句,“对精神分析来说并非如此”。在康德的叙述中,伦理责任就像一个创伤性的外来闯入者那样起作用,它从外部搅乱了主体的内在平衡,它不可忍受的压力迫使主体的行为“超越快乐原则”,而无视对快乐的追逐。拉康如出一辙地把康德的叙述留给了欲望,他说明了享乐不是自然地来到主体面前的某物,不是他内在潜能的实现,而是创伤性的超我命令之内容。
19、我觉得在动物身上,固着的这个道理也有体现。我没养过孩子,但养过四窝加菲猫。第一窝加菲,是一对兄妹,妹妹我起名字叫小蝴蝶,因它头上的花纹,就像蝴蝶的翅膀似的。
20、弗洛伊德曾经十分迷恋尼采的著作,希望从中找到“我心中仍然无声的词汇”。他深受自己的心理学导师布伦塔诺(FranzBrentano)等哲学家关于无意识研究的影响,在1899年出版的著作《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通过自我分析和对梦的分析,发现一切不道德甚至“变态”的根源存在于每个人的无意识之中,从而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他有一句名言:“心灵就像一座冰山,它的七分之一漂浮在水面上。”而那在水下的七分之就是“潜意识”。关于潜意识的观点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他认为人的心理可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是和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表层的精神活动,是人的精神结构中很小。前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一切,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无意识则指被压抑而不能通过回忆再召唤到意识中的一切;无意识包括本能的冲动欲望,人的行为是受本能支配的,但又受现实的制约。他把无意识的作用提到了一个高度,认为潜意识起决定作用,认为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是潜意识的。
21、 8)内倾直觉型(the introverted intuitive type)
22、拿我写文章来给你举例子吧,我写文章的时候,一旦受挫,就忍不住去找我心爱的饼干吃。我觉得这就是退行的一种,写文章是高级阶段,而在高级阶段受挫后,就要退行到口欲期的满足中,去寻找安慰。
23、除此之外,完全认同“现实的不完整性”和“大他者的不存在”的思想,唯有佛教。那么,答案就在佛教伦理之中了?这一选项是有若干理由的。佛教难道不是让我们“超越幻象”——克服造成我们的欲望的种种幻觉,面对每个欲望对象背后的虚空了吗 ?再者,精神分析和佛教的共同点是强调并不存在一个作为心理生活的实质主体的“自我”(Self):难怪MarkEpstein在他讨论佛教和精神分析的书中肯定地提及拉康早期“镜像阶段”的短文 ,提及其中作为客体的“自我”(Ego)观念,还有主体对它观念化地合成起来的自身形象的认同:自我是对主体性的实质内核的拜物教幻象,实际上那里空无一物。因此,对于佛教而言,问题不在于找到“真实的自我” ,而在于接受无,接受“自我”是幻是诈。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说,不仅要分析抵抗,而且最终“除了对分析的抵抗之外,实际上别无他物;不存在有待于释放其羽翼的真实自我”。自我是分裂的、虚假的,是意识和认知过程的一个不必要的隐喻:如果我们对认知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就该明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都是“没有思想者的思想”。要想指出我们到底是谁、到底是什么,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们实际上什么都不是,我们生存的内核是一个空无。于是,在佛家的觉悟过程中,我们并不为了另外一个真实的现实而放弃这个世俗世界——我们只是认同它的非实在性、变动不居和幻象特征;我们“不裂而碎”。在佛教的灵知主义模式中,伦理最终是一个知识和无知的问题:我们的欲念(欲望)——我们对红尘俗物的迷恋——是因为我们的无知,而得救来自适当的知识。相反,基督教的爱意味着一种不是基于知识(不管它是真的假的)的决定——因此,基督教就打破了涵盖佛教、灵知主义直至斯宾诺莎的“知识至上”的全部传统。
24、这儿的关键当然是梦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在两小节诗句当中的颠倒:两者的内容在表面上看来是一样的——坐在家里、吃东西和讲述经历的愉快场景突然被横插进来的“起来!”的命令打破了;可是,在第一节里,甜美的梦被现实中的起床命令粗暴地打断了,而在第二节里,愉快的社会现实是被幻觉的(毋宁说,想象的)粗暴叫喊所打断的。这一颠倒提供了强迫重复症(Wiederholungszwang)之谜:为什么主体仍然摆脱不了野蛮的叫喊“Wstawac!”的纠缠,这一命令为什么还能够重复出现?如果在第一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是外部现实的介入打搅了梦境,那么在第二种情况下,打破社会现实的平滑功能的,就是创伤性的“真实”(Real)。如果把弗洛伊德的第二个梦稍稍改动一下,我们很容易想象一位大屠杀的幸存者梦见自己的儿子,父亲未能把他从焚尸炉中救出,死后纠缠着他,指责他:“Vater,siehstdunichtdassichverbrenne?”(父亲,你没看见我在燃烧吗?)
25、弗洛伊德不仅仅革新了心理学,创立了心理病理学和心理治疗系统,他在社会学中也是一位有很多独到的看法。他写了五本主要的社会学著作:《图腾与禁忌》(1913)、《群体分析及自我之分析》(1921)、《幻觉的前景》(1928)、《文明及其不满》(1930)以及《摩西和一神教》(1939)。
26、精神分析师会说,我的分析解释都是假设,你可以不接受或反驳,但这种非常直接的分析,还是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好吧,大家别打我,反正你们也打不着。
27、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包括两个内容:第一个是对于梦的解析,第二个是人格结构理论。
28、今天的保守主义文化批判的常见论题之就是说,在我们这个可悲的年代,儿童缺少牢固的束缚或压抑。这一匮乏令他们沮丧,驱使他们从一个过量物到另一个过量物。唯有某个象征性权威建立起来的牢固束缚才能成为稳定和满足的保证——通过违反禁忌、打破束缚,带来了真正的满足。为了说明无意识的否认功能,弗洛伊德提及他的病人对自己梦到的陌生女人的反应:“不管我梦里的女人是谁,反正我知道她不是我妈妈。”一个清晰的反证,弗洛伊德认为那个女人正是他的妈妈。今天,病人对这样的梦的典型反应会是这样:“不管我梦里的女人是谁,反正我肯定她和我妈妈有关系。”
29、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96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30、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
31、汉娜•塞格尔(1986)对于自恋的看法与赫伯特•罗森菲尔德基本相同。她认为生本能和死本能的概念或许有助于解决弗洛伊德有关“初级自恋”的假设问题。对她而言,有些患者的自恋既可以表现为对死亡的理想化,也可以表现为对生命的仇恨,后者不仅可以引发患者毁灭客体的愿望,而且还有毁灭自己的愿望,这种祈愿是主体感知客体之后表现出的防御机制。汉娜•塞格尔不禁要问,个体如何走出自恋呢?在她看来,只有通过与抑郁位点进行“协商”,个体才能走出类似的自恋心理结构并建立起稳定而非自恋的对象关系。
32、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倾的,又是偏向于感觉功能的。他们头脑清醒,倾向于积累外部世界的经验,但对事物并不过分地追根究底。外倾感觉型的人,寻求享乐,追求刺激,他们一般情感是浅薄的,直觉压抑的。
33、弗洛伊德的这个人格发展理论,是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世界的主流文明,对性都有各种忌讳,所以这个理论,容易让人觉得不舒服,但它们有自己的解释力。
34、(单选)一个体能较差的学生非常排斥上体育课,他认为只有四肢发达的人,才会喜欢体育。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属于()
35、上周的内容里,我们探讨本我、兽性和野性时,有很多朋友留言问,什么是本我、兽性和野性,能不能做一个准确的定义和解释。
36、Heinitiatedanewfieldofsubconsciousresearch,promotedthedevelopmentofdynamicpsychology,personalitypsychologyandabnormalpsychology,laidanewfoundationformodernmedicalmodel.
37、简单的总结下:《梦的解析》偏重观察和分析,样本较单调,分析角度较主观,可以参考《周公解梦》;《心理类型》更偏重自身的人格和情感分析,有点类似于很多企业做的心理测试一类的。
38、压抑(repression)。是指把那些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冲动、观念或回忆、情感等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这是最古老的和最危险的防御机制之也是使用其它防御措施的先决条件。否认(denial)。是指“当对外部事件的知觉象征性地与有威胁的冲动相联系时,人们会潜意识地阻止外部事件进入意识”。否认就是通过拒斥而把危险排除在外。禁欲(asceticism)。是指青春期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特点。在安娜看来,青春初期的青少年常常对出现的性冲动感到不安,为了使自己不致于因此而做出越轨行为,他们便通过放弃一切欲望和快乐来保护自己。投射(projection)。是指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和思想转移到别人或其它对象身上。使这些冲动脱离自我,好象它们不是自我的一部分。人们经常用这种方法来避免意识到那些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感情或想法。利他(altruism)。在安娜看来,利他主义也是一种投射作用。她认为,人们通过采取某种行动,—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要,一方面又帮助了别人;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人们可能会不惜放弃自己的需要来满足别人的愿望。转移(displacement)。是指对某一对象的情感由于含有危险(或其它原因)而无法直接向该对象表达时,人们有时会把这种情感或冲动转移到其它对象身上,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渲泄,心理得到平衡。.自我约束(turning-against-self)。是把冲动向内转向自我,而不是向外转向某一对象。这种自我约束的结果通常会导致心理不适、罪疚感、抑郁以及受虐癖的情感。反向(reaction-formation)。是指把别人或社会所不能接受的冲动或欲望转移到它们的反面,使之成为可接受的。反转(reversal)。是一种类似于反向作用的防御机制,它可以把冲动从积极主动的方式变成消极被动的方式。这是因为原来采纳的行为方式是社会所不容许的,为了求得心理的平衡,人们便采取了这样一种反向作用的防御手段。升华(sublimation)。是把某些冲动和欲望通过某种高尚的行为转变为社会所接受的东西,这是一种“本能目的替换作用”。心力内投(Introjection)。是把外部对象或自己所赏识的某些人物的特点结合到自己的行为和信仰中去的一种防御机制。对攻击者的认同(identificationwiththeaggressor)。安娜把它也视为一种心力内投的防御机制。它是对自己所恐惧的人或对象的行为进行模仿和学习,使人在心理上感到自己就是那个令人恐惧的人或对象,以此来消除自己的恐惧心理。隔离(isolation)。是强迫性神经症的一个典型特征。指人们把社会所无法接受的冲动或欲望在意识中保留下来,但与此同时却剥夺了其中的情欲和意义,以此来达到一种理智型情绪隔离,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抵消(undoing)。是指一旦发生了一些令人无法接受的事情,人们常常以某种魔幻般的姿态或仪式来抵消由此而造成的心理不安。退行(regression)。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
39、在精神分析影响日盛的时候,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由于学术见解的不同,矛盾日益加深,组织开始出现分裂,主要原因是阿德勒、兰克和荣格等人均因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合而逐渐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论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