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昵称网

搜索
  • 您的当前位置: 个性昵称网 > 文案句子 >

    胡适北大(精选美句86句)

  • 发布时间:2023-08-30 11:02 编辑:admin 点击:
  • 胡适北大

    1、胡适归国就任之前,傅斯年代理校长,对复员后的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胡适到北平后,于8月16日主持北大行政第一次会议,主要讨论了北大新建院系和教师聘任问题,决定在文学院下添设东方语言文学系,理学院的生物系分为两系:动物系和植物系,新建农、工、医三院。

    2、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男,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适,字适之。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

    3、李敖将胡适对自己的帮助记了许久,以致于2005年9月份他去往北京大学进行演讲还提议愿意自己出资35万元为胡适立一座雕塑。但是北大校方对于李敖的这一建议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予以应对。

    4、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去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疲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5、1924年9月,胡适与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同人合影。前排左起:董作宾、陈垣、朱希祖、蒋梦麟、黄文弼;二排左起:孙伏园、顾颉刚、马衡、沈兼士、胡鸣盛;三排左二为胡适。原件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档案馆。

    6、胡适历数了北大经历的艰难困苦,特别回忆了蒋梦麟校长期间北大“国难六年中继续苦干”的往事。胡适最后说:“现在我们又在很危险很艰苦的环境里给北大做五十岁生日,我用很沉重的心情叙述他多灾多难的历史,祝他能安全的渡过眼前的危难,正如同他渡过五十年中许多次危难一样!”

    7、胡适还积极参与到了新文化运动中,他加入了《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宣传民主科学,他的诗集《尝试集》是新文学中第一部白话诗集,他很快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胡适北大)。

    8、海外归国后的胡适,考虑国内形势,决定定居上海。1928年4月,胡适出任中国公学校长。两年后的冬天,胡适举家迁往北平,回顾在上海三年多的生活,他说:“那是我一生最闲暇的时期,也是我最努力写作的时候。在那时期里,我写了约莫有一百万字的稿子。”

    9、1901年,10岁的胡适开始读《资治通鉴》,也就是在同一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10、到了台湾以后,他还资助过困境中的李敖,当时李敖还是青年。

    11、1947年3月14日,胡适在中基会年会上提出中基会与北大第二次合作议案,具体内容是:北大向中基会借美元三十万元,分两年支付,作为购买图书设备之用。北大每年付息五厘,由教育部担保,用美金付还。两年之后,分十五年还本。

    12、周其风男,汉族,1947年10月8日(农历)出生,湖南浏阳人,中共d员,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11月开始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13、教育是国之根本,只有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的好了,这个国家的未来才会有希望,民族才会进步,人民的素质才会逐步提升。反之,如果一个国家不发展教育,那么该国的发展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这也是为什么中华民族一直崇尚读书的原因。

    14、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所用非所学,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混官做。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决心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况且学问是要有相当的设备的;书籍,试验室,师友的切磋指导,闲暇的工夫,都不是一个平常要糊口养家的人所能容易办到的。没有做学问的环境,又谁能怪我们抛弃学问呢?此段讲社会往往不能给我们做学问的环境。

    15、北大学生自治会开会进行研究,认为这是因为胡适知名度高,国民d北平当局不敢贸然行事。自治会当即决定,立即组织同学向胡适请愿,请他出面交涉,阻挡军警进校捕人,保卫北大尊严。8月21日下午,组织了200个同学请愿队,当时我也参加了。我们从沙滩出发打着小旗,高呼口号“反对军警进北大捕人”,“拥护胡校长保护北大尊严”,进了胡适住宅的院子里。当时胡适很惊惶,脸都变色了,不知同学对他要干什么,他连忙走出房子,请自治会代表进屋谈话。他听到自治会的代表向他提出要求后,情绪才慢慢安定下来。他说:“我可以接受你们的要求,但有一个条件,凡上了名单的同学都要离开北大。”自治会代表对他说:“这是你应尽的职责,我们同学希望你这样做。”

    16、此时的北大,因时局动乱,国库支绌,虽仍执学术之牛耳,办学经费却捉襟见肘。面对如此窘境,蒋梦麟在接到校长任命时,竟不愿上任。胡适从当时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争取合作计划,共获得近两百万元的资金支持。凭藉这些款项,北大添置图书仪器,聘请知名教授,修筑校舍等,办学条件得以改善。

    17、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能够永远有这样的信心,自然也是好的。

    18、你不信吗?当拿破仑的军队征服普鲁士占据柏林的时候,有一位穷教授叫做菲希特(Fichte,即费希特)的,天天在讲堂上劝他的国人要有信心,要信仰他们的民族是有世界的特殊使命的,是必定要复兴的。菲希特死的时候,谁也不能预料德意志统一帝国何时可以实现。然而不满五十年,新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居然实现了。

    19、丁石孙,男,汉族,1927年9月生,江苏镇江人,民盟成员、中共d员,1950年参加工作,清华大学数学系毕业,1984年至1988年北京大学校长、教授。

    20、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1993年11月24日)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dd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

    21、傅斯年代理北大校长,对在伪北京大学的教职员非常反感,公开声明,凡在伪北京大学担任重职的人员“应在附逆之列,将来不可在北大任教”。他公开对北平《世界日报》的记者说:“北大在这个问题上有绝对自由,绝不聘请在伪北大的教授继续在北大任教,这是朱家骅、蒋梦麟、胡适和我的共同意见。”

    22、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领袖。

    23、1957年6月4日,胡适在纽约立下遗嘱,将留存大陆的102箱藏书信件全部捐赠北大。在台北去世后,胡适的灵柩上覆盖着北京大学校旗。

    24、“一八”事变后,中国面临着历史上最惨痛的创伤,北方的局势日益紧张,北大的处境也愈加艰难,为了应对困境,胡适邀集一些朋友创办了时评刊物——《独立评论》,讨论在日寇入侵面前,应采取何种对策。《独立评论》实际上起着整合北方知识界为御敌做思想准备的作用。

    25、此次的展览入口处,胡适手书徐志摩《猛虎集》中的两句诗中所写:“你已飞度万重的山头,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从上海、绩溪、北平、纽约、台湾等,胡适的一生辗转各地,翻山涉海,而展品中保存的那张小小的黄色履历卡片上,他亲笔写下自己的经历,最后一栏:北京大学校长。

    26、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吧。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

    27、1948年12月15日,胡适仓促飞离北平,也从此告别了北大。

    28、北大由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九校联盟 、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京港大学联盟 、亚洲大学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重要成员。

    29、你不信吗!法国被普鲁士打败之后,割了两省地,赔了五十万万佛郎的赔款。

    30、怼天、怼地、怼空气的李敖唯独对胡适不吝赞美

    31、1946年7月胡适在美国学习后回到北平,任北京大学校长。但是以他当时的地位来说,作为一个刚刚从美国回来不久的人,不应该如此顺利的进入了北大,他能有这样的结果离不开一个人的帮助,这个人就是蔡元培。

    32、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损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可读十一万页书。

    33、刚开始,胡适回到中国的时候,加入新青年和陈独秀,李大钊三人感情非常好,三人一拍即合,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互相视对方为知己。但是胡适回到中国是因为陈独秀在他心中对他所写的20年不谈政治的信念理想,一心搞学术研究,潜心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但是,随着中国的动荡发展,一个个世界跌宕起伏,令陈独秀逐渐动摇了自己曾经所说的20年不谈政治这句话,也正因此,陈独秀和,胡适之间逐渐有了隔阂,两个人之间产生了矛盾分歧。五四运动过后,陈独秀,看到中国的现状明白空谈思想不谈政治是不可行的所以他也开始干涉政治,逐渐的和李大钊共同信仰,我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中国只有像俄国一样,让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走无产阶级专政道路,才能够真正的得救。但是,不是一直在美国跟着杜威学习实验主义,因此,他大力提倡实验主义,三人,逐渐走向了对立。

    34、少年人初次与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抱着改造社会的梦想而来,往往是弃甲曳兵而走,或者做了恶势力的俘虏。你在那俘虏牢狱里,回想那少年气壮时代的种种理想主义,好像都成了自误误人的迷梦!从此以后,你就甘心放弃理想人生的追求,甘心做现成社会的顺民了。此段讲理想容易幻灭,人便甘心为现实奴役。

    35、我相信,对于历史有些了解的人知道这件事情难免会愤愤不平,根本不知道他们二位作为知识分子要这样选择,要知道,一个是被老百姓喜欢的新中国,一个是被老百姓所唾弃的旧中国,对他们的行为一旦表示不理解,就会觉得他们这样做实在是让人憎恨,认为这是知识分子堕落的一瞬间,所以也顾不得思考这其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也就做不到真正的换位思考,要知道当时他们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内心是多么煎熬,一直在徘徊。

    36、胡适很快回电朱家骅、蒋梦麟、傅斯年表示接受任命,并向在美的饶毓泰、杨联升写信,请他们推荐著名学者到北大教学。饶与杨向胡适提供的名单有著名学者张文裕、彭恒武、马仕俊、张宗燧、汪敬熙、钱学森、马大猷、郭永怀、黄昆等,皆为杰出的中国科学家,特别提出要请钱学森任北大工学院院长,马大猷任电机系主任。胡适非常高兴,很快给钱学森写信聘任他为北大工学院院长。钱回信说:因为与加州理工学院的聘约未满,短期内不能回国就任。胡回信约定,请钱学森过几年回国就任。因为钱学森不能回国,胡适改请马大猷任北大工学院院长。

    37、你不信吗!法国被普鲁士打败之后,割了两省地,赔了五十万万佛郎的赔款。这时候有一位刻苦的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终日埋头在他的试验室里做他的化学试验和微菌学研究。他是一个最爱国的人,然而他深信只有科学可以救国。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

    38、《非留学篇》阐述了胡适的教育思想,不能重理轻文,要创办高等学府的理念。

    39、12月14日,胡适乘坐傅作义将军的专车缓缓驰离米粮库四号,他在心中默默数着在北大的日子,登上了南京方面派来的飞机。临行前,他留下了便笺,“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这实际上成了他的诀别之言。

    40、抗战开始,需要为国家效力,他又义不容辞,做了中国驻美国大使,为中国抗战争取美援尽心竭力。

    41、胡适(1817—1924),汉族,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北京大学校长。

    42、1938年5月31日,蒋梦麟致信胡适,详细介绍了从长沙临时大学到西南联大的迁徙经过

    43、经过三十三个昼夜的漂泊辗转,胡适到达康奈尔大学。他一开始选择的是农科,课余时间,他阅读了许多西方经典,如《哈佛经典丛书》。展览中保存着1911年他对德国剧作家莱辛的《明娜传》的亲笔评论:“全书无一懈笔……他日当译之以为吾国戏曲范本云。”1912年春天,胡适弃农学文,入康大文学院,6月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44、所从事的职业往往并不能满足个人的志向,如果这份职业既轻松又赚钱,那么胡适的建议倒也不错。但当时的情况是“毕业即失业”,职业尚无,哪里能有“非职业的兴趣”?

    45、当时胡适在外国学习时,在新津新青年这个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而这篇文章正好被当时在新青年工作的蔡先生看到,认为胡适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所以立刻给了他北大这份工作。

    46、1926年,胡适从北京启程赴英国参加中英庚款委员会议,回国后留在上海执掌中国公学,直到1930年11月30日,胡适再次回到北平,入住米粮库四号的新寓所。1931年初,蒋梦麟出任北大校长,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这六年时间是北大的“中兴”时期,当时,胡适和傅斯年是蒋梦麟最为倚重的左膀右臂。回北大后,胡适积极网罗人才,经他联系引进北大的学者有孟森、钱穆、汤用彤、魏建功、俞平伯、梁实秋、叶公超、丁文江、饶毓泰等。在他出任文学院长期间,他改革了新生考试制度,主张文、理科入学考试应有所偏重,他还规定文科各系的新生都要必修科学概论、哲学概论和中国通史三门课,以培养现代人才。

    47、在广大师生的斗争和要求下,北大在胡适校长任内,实现了这个许诺。教授有讲课自由,学生有选课自由、旁听的自由,课堂对外开放,允许校外人士旁听。许德珩教授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樊弘教授开《资本论》,吴恩裕教授开《共产d宣言》。北大校园里呈现了当年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情景。学生进步社团纷纷建立,仅在沙滩文、理、法学院就建立了30多个,会员有近千人,学生自治会由学生竞选产生,自行决定一切活动,北大校方不予干涉,社团、自治会可自由出版壁报、刊物。校园里呈现了自由读书、探讨真理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北大成为追求民主、自由讨论各种学术、政治观点的场所。同胡适的愿望相反,北大学生不死读书,非常关心政治,高举民主和科学旗帜,反对国民d专制、独裁,使北大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全国爱国民主学生运动的坚强堡垒。

    48、然而可笑的是,这个不学生的社会职务却是一名教授。

    49、之后他试作白话诗,提出“新文学之要点”。1917年1月1日,《文学改良刍议》刊登于《新青年》二卷五号。

    50、请愿队离开胡适住所不久,北大训导处贴出了一个布告,让上了名单的学生一律离开北大。8月22日上午,训导长贺麟到三院、西斋、红楼、灰楼的学生宿舍转了转。8月23日,胡适给北平警备司令部陈继承写了一封信,告诉他:“北平特刑庭要传讯的北大学生,经贺麟训导长查看,全校遍觅不见一人。”24日上午8时,贺麟告诉北大学生自治会,上午有几个军警代表经沙滩西门来北大看看,请同学冷静处理。自治会立即通知在沙滩西门守护的同学放行。上午10时,几个军官模样的人乘小汽车到了沙滩西门,看到同学拿着棍子守护,他们很紧张,连说:“我们几个是奉命到学校看看,不要误会,不要误会。”在贺麟陪同下,他们进了西门,到民主广场转了转,到红楼,在教室和学生宿舍看了看,就从红楼南门离开了。他们离开北大一个钟头之后,北大各个校门的军警就都撤走了,同学们纷纷涌向民主广场,高兴地互相握手,高唱《团结就是力量》和《光明赞》庆祝胜利。这次靠胡适出面,阻挡了军警进校捕人,保护了北大的尊严。

    51、鉴于胡适的声望,1932年4月,国民政府曾有意让蒋梦麟出任教育部长,由胡适任北大校长,但被坚辞拒绝。1933年3月,汪精卫来信要求胡适出任教育部长,亦被回绝。

    52、本文来自于“文汇讲堂”:丁怡、李念:《讲堂直击|七十年前今天,北大校长胡适作开学典礼致辞》,文章已得到授权,转载时有所改动。

    53、而教育事业的一线责任人就是广大老师和校长了。校长作为学校的第一负责人,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如果选择一个好的校长就会带领一众老师为祖国培育出好的人才,若是担任校长者品学不端,那么这所学校的发展就会令人堪忧。而高等学府校长的选择更是一件需要千思万虑的事情。

    54、原西南联大的同学推出胡邦定为代表,主动团结原临时大学的同学,共同组成代表团,在10月中旬向胡适请愿,陈述原临大的同学生活清苦,要求北大对同学一样待遇,凡是北大同学都享受“贷金”。胡适静听了代表的陈述,很重视,对代表说:“你们说的意见我都听明白了。这件事不能由我一个做主,要同北大有关的负责人一起商量。涉及经费问题,还要和教育部沟通,取得他们的同意。你们先等一等,有了决定我就通知你们。”不到一个月,在11月中旬学校通知:凡北大同学都可申请“贷金”,圆满解决了这个问题,解决了同学的困难,增强了这两部分同学的团结,粉碎了陈雪屏挑拨南北同学不和的阴谋。

    55、要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一面要保持我们求知识的欲望,一面要保持我们对于理想人生的追求。有什么好法子呢?依我个人的观察和经验,有三种防身的药方是值得一试的。

    56、1917年,胡适从美国归来,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他与北大的故事由此开始。

    57、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

    58、1962年2月24日,胡适因心脏病逝世,享年72岁,葬在台北中央研究院附近的南港旧庄墓园。按照胡适遗嘱,遗体盖了北大校旗。墓碑上刻了北大校友毛子水写的一段话:“这是胡适先生的墓。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虑,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

    59、为糊口而作那种“非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工作,就很难保持求知的兴趣和生活的思想主义。最好的救济方法只有多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又应该有他的非职业的玩艺儿,可以叫做业余活动。凡一个人用他的闲暇来做的事业,都是他的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

    60、当时胡适不在北平,去南京参加会议,当他得知这件惨案后,在接见记者时表示:“这还得了,真岂有此理”;还说:“抗议游行有何不可!众怒难犯,伸张民意嘛。”国民政府要他回北平设法平息学生运动,以防事态扩大,胡适改了调。他在12月30日游行那一天回到北平,对记者发表谈话,表示北大教授和我对此事都非常愤怒,开会、游行都无不可,但罢课耽误学业却不妥当。他秉承国民d官方意志,说“这一不幸事件为一法律问题,而要求美军退出中国,则是一个政治问题,两者不可并为一谈”。

    61、这是胡适1929年1月回北平时有感而发所作的一首名为“留恋”的白话诗。他在1929年1月25日的日记中明确说,此诗是为“纪念北大”而作的。这首诗表达了胡适对北大的怀念与牵挂之情。

    62、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第2卷,第5号

    63、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求知识的欲望。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学非所用,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混官做。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

    64、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65、第二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66、他们在民族大义与个人私利的选择上,犹豫不决,而最终做出的选择却是个人的利益,凡是在美国式民主影响下的那些所谓学者、教授等,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67、傅斯年任北大代理校长之后,积极筹办北京大学的复员。1945年9月,他委任北大教授陈雪屏、郑天挺先行由昆明回北平,接收北大校产,维护修理北大校舍,为北大复校做好准备。

    68、傅斯年任代理校长之后,经常住在北平主持北大复校的工作,他说:“北大复校很复杂,在经费、人事方面,几个大学都同北大争。胡适学问比我深,但办事能力不如我,我要尽最大努力办下去,为北大复员打下一个好的条件。”

    69、“五四”运动爆发时,大批学生被当局抓捕,身为北大教授的胡适积极营救,还亲自前往临时监狱探视被捕学生。在陈独秀被捕后,胡适接办《每周评论》,继续以舆论声援学生运动和群众运动。胡适的卓识与慧眼,胆气与魄力,帮助北大在中国纷乱的迷局中始终扮演着思想清醒者的角色。

    70、前排左起:董作宾、陈垣、朱希祖、蒋梦麟、黄文弼;二排左起:孙伏园、顾颉刚、马衡、沈兼士、胡鸣盛

    71、一个国家的强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出因果的铁律的。我们今日所受的苦痛和耻辱,都只是过去种种恶因种下的恶果。我们要收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的新因。

    72、黄侃给学生上课,说文言文要比白话文简练,比如胡适先生的太太死了,家里给胡适打电报,要用白话文,必须说,"你的太太死了,请赶快回家来”,字数太多,要用文言文,只用四个字:妻丧速归。白话文比文言文字数多,电报费要贵两倍。满座哄堂大笑。

    73、1917年胡适顺利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国,9月4日,蔡元培校长签发了聘请胡适为北大教授的聘书,9月10日,胡适到达北京,开启了他在北大的十年教学生活。胡适一到北大即教授中国古代哲学、英文学、英文修辞学三门课程。他的中国古代哲学史课,抛开尧舜夏商,直接从周宣王讲起,这种“截断众流”的讲法,在当时震动很大,得到了傅斯年、顾颉刚等“实力派”学生的肯定和支持。胡适将此课讲义不断修改补充,于1919年2月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该书为“北京大学丛书”之在近代史学革命上具有典范的意义,蔡元培校长特为此书作序,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74、1945年8月,日本投降,昆明西南联大即将结束,北京大学准备迁回北平复校。当时任北大校长、西南联大常委的蒋梦麟已在1945年6月就任宋子文当院长的行政院的秘书长,不能继任北大校长。194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院所长、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商议,请他接任蒋梦麟的职务,傅不答应。朱家骅向傅交了底,这是蒋介石的旨意,你不就任要径直向蒋奏明。傅即上书蒋介石,称自己患恶性高血压症已有五年,接任北大校长,恐误校务。他向蒋介石推荐,北大老教授都赞成任胡适为北大校长。

    75、他是一位君子,曾经不遗余力奖掖√后人。林语堂在美国留学,胡适从自己的工资当中,每月拿出一部分转给林语堂,说是北大校方出的,让林语堂安心读书,为北大招揽人才。

    76、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这是我们今日应该有的信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初涉人世的青年都有的想法,但现实往往是劳而无获,因此理想也就丧失,心灵也就麻木了。

    77、有意思的是,陈仲甫虽然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却从来没有讲过一堂课。那么,为什么说陈仲甫让北京大学很有名呢?

    78、“在苏俄有面包没有自由;在美国又有面包又有自由。他们来了(指中共),没有面包也没有自由。”后来有朋友传达了毛泽东给胡适的一个口信:只要胡适不走,可以让他做北京图书馆馆长。胡适听后,只冷冷回了一句:“不要相信共产d的那一套!”

    79、1960年12月26日,喜欢考据的胡适作了一篇关于北大的考证文章——《京师大学堂开办的日期——北大校庆究竟该在那一天?》

    80、这位黄侃先生读书做学问,绝对是很好的,只是性格狂戾。

    81、0蔡元培、陈仲甫、胡适这三个人都是在兔年出生的。

    82、古人说:“信心可以移山。”又说:“只要功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你不信吗?当拿破仑的军队征服普鲁士,占据柏林的时候,有一位教授叫作费希特的,天天在讲堂劝他的国人要有信心,要信仰他们的民族是有世界的特殊使命的,是必定要复兴的。费希特死的时候,谁也不能预料德意志统一帝国何时可以实现,然而不满50年,新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居然实现了。

    83、胡适的资料中有一份珍贵的聘书,日期是中华民国六年九月四日,签署人为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自此,胡适开始担任北大文科教授。他开设的中国古代哲学课,抛开尧舜夏商,直接从周宣王讲起,并将讲义不断修改,于1919年2月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蔡元培亲自为其作序。1921年的一份授课时间表显示,胡适周一至周六几乎天天有课。

    84、只要我们有信心,我们还有救。古人说:“信心(Faith)可以移山。”又说:“只要工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你不信吗?当拿破仑的军队征服普鲁士占据柏林的时候,有一位穷教授叫做菲希特(Fichte)今通译“费希特”,社科院哲学所梁志学先生译有《费希特选集》(已出至第五卷)的,天天在讲堂上劝他的国人要有信心,要信仰他们的民族是有世界的特殊使命的,是必定要复兴的。菲希特死的时候(1814),谁也不能预料德意志统一帝国何时可以实现。然而不满五十年,新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居然实现了。

    85、1917年7月,不满26岁的胡适回国,即入北大。胡适在北大的18年中,任北大校长只两年,然而无论是蔡元培先生主校,还是蒋梦麟先生主校,胡适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辅佐作用。因此有人讲,论贡献来说,胡适不当校长比他当校长时对北大的贡献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