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昵称网

搜索
  • 您的当前位置: 个性昵称网 > 文案句子 >

    禅宗经典佛经(精选美句43句)

  • 发布时间:2023-08-13 11:06 编辑:admin 点击:
  • 禅宗经典佛经

    1、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师曰:“汝观自本心,莫着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2、老翁说:“既然没有执着心,还用得着受戒吗?”

    3、“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画中牧童在天地山河间,独现真身,“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与天地山河浑然一体,才可内外无沾,才有唯我,才有独尊。究竟和,即究竟独,法界在辩证中圆融。因此,自行已立,还示于他,方可言究竟之度。只是,若有纤毫自他分别,即不言了了。

    4、《八大人觉经》是我国翻译最早的经典之全经虽然只有三百多字,但内容极为重要。经文所列的菩萨八种觉悟,概括了一个佛教徒从初发心直至成佛整个修学过程的要义。这部经不但内容精辟、重要,而且译文典雅通畅,更便于读诵受持。

    5、禅宗又名佛心宗。教外别传。禅宗不是汉传佛教,又不离汉传佛教,是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汉族佛教(即禅宗)。

    6、《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或《首楞严经》)

    7、有一次,一位学僧问惟宽禅师:“狗有没有佛性?”

    8、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禅宗经典佛经)。

    9、诸佛诸祖皆依二谛而说法,第一义谛中,无一切作,不依傍而解脱,即照而独;俗谛中,万作繁兴,有依傍而解脱,即独而照。体用分惟是一心,用即体之用,体即用之体,如达摩之“理入与事入”。由体而言,文殊即观音,黄花即翠竹,不同而同;由用而言,文殊即文殊,观音即观音,黄花即黄花,翠竹即翠竹,同而不同。不可错认文殊观音,不可混淆黄花翠竹,如《金刚经》言:“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0、祖师知其不识禅机,只好摇头说:“不认识。”

    11、心起愚(愚蠢)念,智慧就消失了;心起智(智慧)念,智慧就在身边。常常保持警觉、使心不著境,就是般若生。而不这样做,却总是用头脑去分辨是非、善恶、佛魔、凡圣等等相对立的概念,就不是行般若而是愚痴生了。

    12、佛法的主要精神,是在提高我们的人格,提高我们自悟的能力,以开显我们的清净自性。每个人都有自性的佛土、自心的净土,如果我们不能把握自性,不能认识自己,光在外相上追求,那只有离道愈来愈远。

    13、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14、这首诗告诉我们:从近处可以看到远处,退步也可以当作进步。常人有一种倾向:看高不看低,求远不求近。譬如:某人学问比我渊博,就尊重他;某人钱财比我富足,就巴结他。如果此人条件比我差,就不予理会。殊不知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的道理。禅师们观看这个世界与常人就有显著的不同,譬如诗中说:“低头便见水中天”,就是要我们虚怀若谷低下头来,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15、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16、因时至傍晚,慧薰禅师说:“天色已晚,先住一宿再说吧!”

    17、这是一头黑色的野牛,头角狰狞,恣意咆哮。这也是凡众一颗尘劳厚重的心,左右奔突,利害相摩,心火升腾,爱河浪底,沉溺无忧;火宅焰中,焚烧不惧。如《楞伽经》言:“一切诸根,自身现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躁动如猿猴,乐不净如飞蝇,无厌足如风火,无始虚伪习气因。”弹指间,心九百六十转,一日一夕,十三亿意,可怖如是,不自在如是。

    18、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不过一花一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皆是佛。

    19、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策云:“仁者得法师谁?”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曰:“愿仁者为我证据。”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师曰:“如是,如是!”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师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师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师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师曰:“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后著《证道歌》,盛行于世(谥曰无相大师,时称为真觉焉)。

    20、慧可眼里含着泪水说:“只求和尚为我开示无上妙法。”

    21、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实相渊源于南岳慧思。他建立“十如”(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的诸法实相说。

    22、店主似乎也是禅道高手,小心谨慎地说道:“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师,小的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如果您能告诉我,我就供养您,如何?”

    23、老翁指着篮中的盐问道:“你把这个叫作什么?”

    24、“手把青秧插满田”:描写农夫插秧的时候,一根接着一根往下插。“低头便见水中天”:低下头来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心地清净方为道”:当我们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染著的时候,才能与道相契。“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他能够退后,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所以他插秧时的“退步”,正是工作的向前展进。

    25、佛教经典,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

    26、惟宽禅师:“凡夫无明,二乘执着,离此无明和执着的二病,是名真修。真修者,不宜太勤,亦不得忘失。勤者近于执着,忘者即落于无明,此即是心要!”

    27、平台推送的文章只是为大家看待事件多些视角、选择和参考,部分文章和图片来于网络和网友推荐,如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欢迎原作者联系我们。谢谢!

    28、禅宗又名佛心宗是从印度,达摩传到中土来的,禅宗讲以心印心,达摩传的就是心印,让大家知道佛性本自具足,禅宗的主要经典是《金刚经》《六祖坛经》《心经》《楞伽经》《圆觉经》《维摩诘经》《楞严经》又称禅宗七经。

    29、惠能,中国禅宗的创始人。据《新兴县志》记载,惠能(638—713年),俗姓卢,唐代新州(今新兴县)夏卢村人。祖籍河北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其父行瑫于唐武德三年(620年)被贬官流放至新州为民,寓于新州南14公里夏卢村,后与朗村女子李氏结婚。

    30、才到南方就受到一位卖点心老婆婆的诘问而不能答(老婆婆问他,“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点哪个心?”),自此收起狂傲之心,并请问老婆婆,近处有什么宗师可以前去参访?老婆婆告诉他在五里外,有一位龙潭禅师,非常了得。

    31、《六祖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开示、门人法海结集整理的一部禅门圣经。六祖大师把艰深的法义及其自身的深入体悟,用极浅白的语言,宣示大众,令各开悟。此经特别强调:若俗修行,在家亦得。六祖修行悟道、说法度生、立教开宗的功德,极为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道理:佛法的原则、佛法的精神,只有同学佛者的生命完整地结合起来,佛法才真正有生命力,佛法的慧命才有延续的希望。

    32、禅宗二祖慧可禅师,青年时为人豁达豪爽,博览群书,因不满足于儒道易数,四处访贤求道。听说有位天竺来的神僧达摩住在少林寺,便前往拜访。

    33、虽然不一定清楚他们究竟在争论什么,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他二人是针锋相对的,五祖弘忍最后站在了惠能的一边,把衣钵传给了惠能,让惠能连夜下山,渡江南下,自此禅宗分裂成了南北两派。

    34、慧可坚定求法的举动终于得到了达摩祖师的认可,达摩祖师便问:“你来求什么呢?”

    35、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编一部供一般在家信佛、学佛的人学习、读诵的书。这个问题一直有人在探索,并且也有不少成果,像《在家学佛要典》、《佛教圣经》等书的问世,都在这方面做了很有益的工作。

    3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7、神秀是一直在做加减乘除,而惠能只做了一件事,叫归零。

    38、慧可虽时时伺机参问,但达摩整天面壁禅坐,并不向其开示。慧可只好守候在洞外。

    39、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隍曰:“入定。”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策云:“我师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隍闻是说,径来谒师。师问云:“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着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一本无汝但以下三十五字。止云:师悯其远来,遂垂开决)。”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甚么人得?”师云:“会佛法人得。”僧云:“和尚还得否?”师云:“我不会佛法。”

    40、怀素(公元725年-公元785年)唐书法家,字藏真,俗姓钱,幼年好佛,出家为僧,僧名怀素,长沙人(另一说零陵人)。

    41、“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此时既需“即心是佛”之真如内熏,又需诸行庄严之善因呵护,如礼拜、忏悔、持律、坐禅、调息等,即须“体大”,亦须“相大”、“用大”,性相同敷,业绳易断,理事双持,佛事易成。如《华严经》言:“善男子,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水润泽自心,应于境界净治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如大梅法常禅师,参马祖大悟后至四明梅子真旧隐处,缚茆而居,后盐官令僧招之,其以偈子答曰:“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为道何尝能缺此番恳苦殷重,一分无明,犹如微烟,尚须洗涤,况此垢深德薄,虚伪纷纭,哪可毛道散心,哪得拱手谈虚,如《涅槃经》云:“虽本自空,亦由菩萨修空见空。”

    42、  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师曰:“汝曾作什么来?”曰:“圣谛亦不为。”师曰:“落何阶级?”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师深器之,令思首众。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谥弘济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