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昵称网

搜索
  • 您的当前位置: 个性昵称网 > 文案句子 >

    王夫之的观点(精选美句37句)

  • 发布时间:2023-08-05 11:49 编辑:admin 点击:
  • 王夫之的观点

    1、文章原标题为《重器物贵实践的思想家——晚明的文化守夜人王夫之(上)》《船山哲学的近世精神——晚明的文化守夜人王夫之(下)》,分别刊载于《学习时报》2018年7月16日第7版、2018年7月23日第7版

    2、以上三条,皆意在表明率性即为循道,此中的“性”的内涵也是指向“理”。《章句》中释“道”为“路”,并未提到“道”的特殊性。要言之,性与道相对,有何种性便会有何种道,二者之间是同一的,性道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性体道用”〔26〕来表述。(王夫之的观点)。

    3、所以与其讲《资治通鉴》,(我认为《资治通鉴》其实是绝大部分的读者自己都可以阅读的),那还不如来讲王夫之的《读通鉴论》。

    4、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基本上复活了先秦儒家关于“成人”的学说。在《报袁君陈秀才书》中,他使用了“成人”一词。(4)547如何“成人”,他偏重于师友的帮助:(王夫之的观点)。

    5、这是我讲解《史记》,最根本的一个信念或者是一个资格。

    6、在阅读《史记》的时候,我们可以扩充我们的同情心,我们能够理解的人越来越多。

    7、  从知识论来看,认为人不可能生而知之,“心出思而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只有进入到世界万物之中,才能探求得到事物的规律;真正的知识是名和实的统概念的背后是现实,“知实而不知名,知名而不知实,皆不知也”。王夫之主张“训诂必依古学”“义理可以日新”,提出考据与义理并重的学术路径,在解经、释经、传经上形成了独特方法论,开清代考据学与后世胡适“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之先河。他认为,不事名物训诂便无以通经,重视解释经典的文本,反对主观臆测态度,他用以形求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等方法作《诗经稗流》《春秋稗疏》,查遗补缺,还经典以本来面目,以“六经”为依托寻找义理,构建体系。从《周易》中批判佛老,提出“天下唯器”的道器观,从《尚书》中提出“行可兼知”的知行论,从礼学中倡议人性自然,从诗经中强调真情性情,从春秋的夷夏大防中推出仁智与礼义的分别,得出夷夏别在“礼义”的观点。王夫之以实学为基,以理学为要,进行了构建“中国解释学”的最初尝试,开启了实事求是、经纶致用的湖湘学风先河,对清代考据学的兴起乃至现代科学意识的产生具有深远影响。

    8、然而,程子与朱熹的这种解读虽然能自圆其说,但如果从《中庸》原本的意义看,有人认为不够妥当。例如,王夫之对朱熹《中庸章句》的解释所作的评价是“程、朱于此一节文字,断章取义,以发明性道之统宗,固不必尽合中庸之旨者有之矣”。〔16〕王夫之认为,程朱是大家,具说经纶“借古人之言以证己之是”,目的在于“发明性道之统宗”,因此,对《中庸》的解释有断章取义的问题。

    9、从这里看,朱熹解释所谓“通人物而言”是指人和物皆各自有其性和道,且性与道之间一一对应。而所谓“人与物之性皆同”,并不是说人之性和物之性是一样的,而是说人有人之性和人之道,物有物之性和物之道,从这一点上来说人和物是相同的。乍看之下,这句回答似乎有一些滑转,但不妨碍间接理解人性和物性之间的关系。因为既然人与物在有性和率性上有一样的地方,那为何不能怀疑人物之性本身有相通的地方呢?

    10、1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二。王夫之在理欲之辨上,不像黄宗羲那样直接了当,宣称私欲是人的本性所在,而是主张“天理之节文,必寓人欲以见”。(《读四书大全说》卷八)关于这方面内容,学术界论述颇多。

    11、如果没有这种同情的能力,不会有司马迁的笔法,不可能产生这么精彩的《史记》。

    12、这种说法在朱熹的体系中可以自洽,因其性有本体地位,有理一分殊,且有性即理,所以说性是原头、理是原头本也无错,然而还需要解释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天生差异,朱熹将其归结为禀受之差,也就是气之不齐导致的禀受理的不齐,所谓“人上较多,物上较少”:

    13、2学术界有人称之为朱子学派,详情见陈力祥的《船山宗朱、反朱抑或超朱之争讼与辨正》,《船山学刊》2018年第2期。从理本论来看,这一说法不无道理。

    14、(14)程灏,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

    15、试题以化学学科的最新科技成就、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化学史实、化学实验等为素材,通过情境的设计、知识的运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来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结构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凸显化学学科特色和育人价值。如第22题的素材选自教材中的学生必做实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激励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科学奥秘;第6题以“实验室少量汞洒落后的处理”引导学生养成安全意识;第12题通过“汽车尾气净化反应”的条件选择,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改善环境的意义;第23~26题通过“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的考查,引导学生赞赏化学家在人类认识物质世界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16、  “叶叶飘零都不管,回塘早似天涯远”,在激烈的变局中,王夫之横空出世,完成了一名哲学家、史学家、思想家的心路历程,其成就涵盖经学、史学、哲学、文学诸领域。王夫之既深刻影响了明末清初的学术思想史,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发展的走向,其开创的“湖湘学派”实事求是、匡世济民的风骨与追求,也永远镌刻在了中国文化地图之上。

    17、君子之德并非是天然之善,也不是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的不变结构,它是一个受“智”与“时”影响的系统。在王夫之那里,他既看到了“智”不足以成为独立之“德”的内容,又看到了“智”对于其他四德的和济、辅助作用,对“智”在君子之德中的地位提出新的看法。

    18、  迂阔背后其实是坚守,南明几个君主人格品行争议不断,却能赢得汉族士大夫拥簇,只因其代表的不是个体,而是华夏文明。王夫之的君主观总体上属于改良主义范畴,但也包含了对传统三纲五常、君臣伦理的突破,比如君位“可禅、可继、可革”,不能“私神器”,主张均天下、反专制,“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主张皇帝分权给文武大臣,提出土地民治论,这些思想散见于《宋论》《黄书》《噩梦》等著作中。

    19、然而,回到“天命之谓性”,一方面,在这个气化的世界里,“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天所命于人的真的就只有“纯粹至善”的理吗?另一方面,命乃普遍必然,人物皆受命而生,则性也应当是兼人物而言。那么吾人之性纯粹至善,天下万物之性则该当如何?

    20、他们的思想强调了“人”的重要性,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思想道德基础。

    21、对于第一点,朱熹也无法直言性只是理。《章句》中对性“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值得注意的是,“健顺五常”是用于形容气的,据《语类》记载,朱熹弟子问此处为何加“健顺”“五常”,朱熹答之曰:“如牛之性顺,马之性健,即健顺之性。虎狼之仁,蝼蚁之义,即五常之性。但只禀得来少,不似人禀得来全耳。”〔9〕健顺本是《易传》中常用的一对概念,也就是阴阳。在这里朱熹所揭示的健顺是不同物种身上的特质,符合他对人物气质之不齐的理解。五常之性虽与仁义有关,但他强调了“禀得来少,不似人禀得来全”。若从“全”这个视角来考虑,实则说的还是气质,因为在朱熹看来,性是无一理不具的存在,本身圆满无缺,而人相对于其他动物所秉受得更全,则是由于人的气质相对于其他动物更能将理呈现得全。

    22、儒家的理想人格是有着多种范型的,如君子、圣人、贤人等。“成人”为其中之一而极具特色。“成人”之提出,是针对子路提问所作的回答。臧武仲,春秋鲁大夫。后至齐,因料知齐桓公将被杀而推却齐庄公的赐田。这是一个能预先知晓事态发展的人。孟公绰,春秋鲁大夫,为孔子所尊敬之人:“孔子之所严事……于鲁,孟公绰。”(2)2186“公绰之不欲”,是说公绰是欲望上能够控制自己的人。卞庄子,春秋鲁大夫,以勇力驰名。冉求,鲁国人,长于政事且多才多艺。孔子以为,一个人的智慧像臧武仲,寡欲像孟公绰,勇敢似卞庄子,多才多艺似冉求,再用礼乐来成就他们的文采,就是完美的人格了。孔子心目中的“成人”,是指全人,包含着真、善、美全面发展的意思。孔子觉察到,这样全面发展的人格是难以达到的,便降格以求,对子路又说了一段话:“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1)149看见利益便会想起应该得不应该得,遇到危险便肯付出生命,历经长久的穷日子不忘平日的诺言,可以说是“成人“了。从“若”与“今”两字,可知孔子的“成人”有两个层面,一是理想的,一是现实的。

    23、实际上,不只是性体道用,在朱熹这里,命、性、道三者皆为“出于天而不外于我”的存在,三者之间和理本体构成了同一关系,“天命之谓性”是从天的角度,只谈赋予。然而要讲性(理),践行出来,沿着性(理)去行,便是道。

    24、王夫之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隐居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界称之为船山先生。

    25、3这里还有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因涉及面甚广,无法详述。

    26、江苏省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科目试卷立足“新课标、新高考、旧教材”的教学实际,把握学业质量的水平层级,考查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平实的叙事传递正能量。

    27、我认为如果我没有跟太史公司马迁做这样的一种跨时代的心灵沟通的话,我不应该讲《史记》,我也没有资格讲《史记》。

    28、王船山是十七世纪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哲学代表,他对于理想人格的呼唤,表现在他对君子人格的探求中。在《周易外传》中,他对传统仁义礼智信的德性价值做出了新的表述,对传统的君子概念及其规定性做了深入的衡定,突出了传统德性观念的“智”的内容,突出了君子修德中“人者我之所能”的主体要素,为君子人格注入了新的活力。

    29、包括在他的行文当中,为什么他在这一篇这一段当中,他是如此写,他在另外一段另外一篇当中,他是用别的方式,或者是类似的方式写。

    30、第君子之德处于以时间为轴的逐渐展开过程中。如果以时间为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君子认同规则、遵守秩序、因时等德性对其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方式有重要的影响。在对《乾》卦“六位时成”的阐释中,王夫之认为:“惟既已成乎卦也,则亦有其序也。不名之为贵贱,而名之曰先后。先后者时也,故曰‘六位时成’。君子之安其序也,必因其时。先时不争,后时不失,尽道时中以俟命也。”(16)卦中六位固然有同异、有贵贱,但贵贱之所在,更是君子之德在个人成长中的时间性标识。“不名之为贵贱,而名之曰先后。”大易之于君子的启示,不在于否定社会秩序中贵贱的存在,而在于认同贵贱之所在是一个客观的发展情势,正因为时间性对于成长的影响,每个阶段性时间都有自身的价值。所以,王夫之深刻地认识到《乾》卦中六位之时“乃均之为龙德,则固不可得而贵贱之。初者,时之‘潜’也;二者,时之‘见’也;三者,时之‘惕’也;四者,时之‘跃’也;五者,时之‘飞’也;上者,时之‘亢’也。一代之运,有建、有成、有守;一王之德,有遵养、有燮伐、有耆定;一德之修,有适道、有立、有权;推而大之,天地之数,有子半、有午中、有向晦;近而取之,夫人之身,有方刚、有既壮、有已衰;皆乾之六位也。故《象》曰‘君子以自强不息’,勉以乘时也”用“时间性”的观点来观察分析时代的变迁、一个王朝的突出特征、个体之德的显现,乃至自然界中纯粹时间性的变化,都对君子提出了“勉以乘时”的要求。这种与时偕行、随时而动的观点正是大易的基本精神,而能够“与天地合其德”正是君子之所以为君子的首要条件。正像杜威所言,我们之所以讨论价值问题是为了给具体情境中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提供方法,因此脱离具体情境判定价值等级和规定价值秩序对于实践毫无意义

    31、  王夫之的父亲——武夷先生王朝聘出身士人阶层,是治春秋学的专家,但仕途并不显达,中秀才后七试乡闱不第,遂绝意仕途,以讲学教授为乐,像所有中国读书人一样,将希望寄托于子嗣身上。三个儿子,介之、参之、夫之,从小接受私塾教育,被寄望于读书成才、报效国家,完成父辈的抱负。王夫之兄弟成长过程中,虽偶有叔父王廷聘老庄思想的调剂,但从未更改过“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父之道”。奈何天道不遂人道,崇祯晚期的小冰河气候导致饥荒,赈济与克扣交织缠绕、天灾与人祸恶性叠加,由荒政失序带来民变暴动,加上君臣上下、朝野内外互相猜忌,一个刚刚恢复元气却千疮百孔的帝国、一个励精图治却又志大才疏的君主,最终被内忧外患拖垮。江山易主、鼎湖弃世、外族入关,大顺、大西、大明、大清四个政权厮杀混乱,南明福王、唐王、鲁王、桂王等政权相互倾轧,在内耗中燃尽最后一点枯油,随着一次次失败,华夏衣冠和自信日渐凋零。

    32、  从政治哲学来看,政治学说往往以现实政治的成功失败为背景,以某一政治人物的人格特征为标的。马基雅维利作为佛罗伦萨政府秘书,在宦海倥偬中写下《君主论》,构筑的理想君主原型,就是其在谈判过程中打过交道的教廷红衣主教波吉亚·切萨雷,后者以强权之势建立教皇军并致力于完成意大利的统一。韩非、李斯的法家思想也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战国末期秦国在关中苦心经营、后来居上继而横扫六合的功绩之上。王夫之的政治哲学,则建立在总结明王朝覆灭教训基础上。

    33、(16)黄宗羲.孟子师说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

    34、  王夫之有两部史论著作传世,即《读通鉴论》和《宋论》,这曾是无数读书人的必读书。尤其是《读通鉴论》品评史事,考镜辨章,字里行间寄托对家国和民族的情感,对国史和现实的思考。比如以徐乐提出的“土崩瓦解”之说解释历代王朝覆灭过程,延伸出两者“亡以均,而势以异”的结论,土崩是渐变,尚可挽救,但是“欲支之而不能”,如周汉唐宋;瓦解则是“俄顷分裂而无余瓦”,秦隋元犹是也。其实,晚明之节节败退亦何尝不是土崩。再如“唐之亡,亡于人之散”,反思朝廷要员人心涣散,各自为政,不能团结起来为中央效力;“法之应也有限,而人之犯也无方”,以有限之法,尽无方之慝,必然会陷入法令滋彰而盗贼多有的怪圈,一语道破中国政治传统中的“以制对制”“制度陷阱”的恶性循环,为历代王朝改革的经验教训所印证。王夫之穿梭往返于历史现实寻找答案,采用归纳、比较、平议,得出事随势迁、天人合理势相成等历史规律,将中国史学中仰观俯察、通古览今的精神发挥到极致,同时也将自己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应用于史学分析,得出关于历史、社会和人性的规律性结论。

    35、通俗点说,理想人格就是人们的榜样。从理论上说,在一定的文化环境和社会制度中,出于现实的需要,人们的利益、要求、期望集中于某一个楷模身上,即为理想人格。理想人格是以美轮美奂的形态出现,对人们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对理想人格不同范型的探究中,学术界对圣贤与君子有较多的关注,但于“成人”考察的并不多。只是到了王夫之那里,“成人之道”才得到了较为系统地论述。一般地说,自然和人、对象和主体的交互作用,集体帮助和个人主观努力,是培养自觉的理想人格的一般规律和必由之路。3如果说,柳宗元注意到后一方面的话;那末,王夫之较多的侧重前一方面。两人都从不同的角度涉及到人格培养的规律与途径,都包含着合理的因素。王夫之实现“成人之道”的途径,是把它安置在实践的基础上。一方面不断使自然物人化,另一方面又在人化的自然中,不断发展着人的本质力量(“日新之命”)。在这一过程中,人向着求真、向善、爱美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光辉前景行进,这是王夫之“成人之道”给予的启示。在迈向小康社会的行程中,亟需激活传统文化中的资源,熔铸进时代需要的内容之中。王夫之建立在“日新”宇宙观上的动态人性论,以“日生”与“日成”、“身成”与“性成”相统为造就理想人格途径的思想。这是王夫之留给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6、故孟子曰“人无有不善”,专乎人而言之,善而后谓之道;泛言性,则犬之性,牛之性,其不相类久矣。尽物之性者,尽物之理而已。虎狼噬人以饲其子,而谓尽父子之道,亦率虎狼之性为得其道而可哉?禽兽,无道者也;草水,无性者也。(《张子正蒙注·诚明篇》)〔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