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斩首照片(精选美句79句)
谭嗣同斩首照片
1、创办新式大学堂,像西方的教育看齐,引进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发展了经济,创建了工厂,也改革了官僚的体制。最后失败了他还想通过自己的流血去唤醒当时麻木的人们。虽然失败了当时这种勇气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需要这种精气神,不问前程,但行好事。而不是把这些关注点放在谭嗣同是不是被砍了三十刀才断气这种事情上,我们应该从谭嗣同身上学到什么?他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去借鉴的点。
2、儿子被杀后,父亲谭继洵伤心不已,含泪挥笔写了一副挽联: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挽长子谭嗣同。这时有人产生了疑问,谭嗣同被砍头,他的父亲身为高官,为什么只写一副挽联而不去救儿子呢?首先说明一点,没有哪个当父亲的愿意看着儿子去死,谭继洵想救儿子但他无能为力,说实话他还不如王五有能力、有本事去救谭嗣同。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4、第一点原因是因为,谭继洵和谭嗣同是当时两股势力的主要代表,谭继洵主张保守,是当时朝廷上顽固派的主要支持者,而他的儿子谭嗣同恰恰是革新的主要领导,所以在这样的冲突下,他们父子之间的感情,已经被破坏,所以谭司同在被判砍头时,他的父亲并没有出手求情。
5、然而,在处决谭嗣同等人时,慈禧太后却下了一道残忍的命令:必须要用钝刀。如此残忍的做法,自然不会留下什么官方记载,但历史却留下了见证者,把戊戌六君子受刑的场景口口相传。据当时在场的武术家胡致廷回忆:
6、他的上司,湖广总督张之洞却是个具有新潮思想的人,每当他邀请谭继洵一起上书陈奏新政时,谭继洵都拒绝了。“是时张之洞负盛名,司道咸屏息以伺。宝箴初绾鄂藩,遇事不合,独与争无私挠,之洞虽不,无如何也。久之,两人深相结,凡条上新政皆联衔,而鄂抚谭继洵反不与。”---《清史稿》
7、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他抚今追昔从容自若,用煤渣在牢房的墙壁上欣然题诗:
8、而大侠霍元甲,得知之后一人赶来,只身夜里将大刀王五的头从城门取下来安葬,不过这都是后来的事情了。
9、(石马)“戊戌六君子”被杀后,上海租界英文报纸《字林西报》给予六君子很高的评价:“(慈禧太后)所杀害的六个青年改革家,他们个个都具有舍身成仁的意志。我们常常对中国表示灰心和绝望,但是任何一个国家能产生像这样一些烈士,是没有理由对它绝望的。”
10、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作为戊戌六君子之被慈禧下令杀害在北京菜市口,相隔10年,1908年11月15日,慈禧才老死在北京仪鸾殿,结束一个王朝的寿命也进入了高加速、倒计时。而真正瞻仰谭嗣同墓和他的家、笔者是在2004年,当时余志坚君带路去的,并从余志坚君的口里,还知道了谭嗣同的墓还被盗墓贼挖掘过。
11、晚清时期,万民愚昧,清政府的愚民政策十分成功,面对列强的欺辱,清官员的压迫,百姓只会默默忍受,就连文人也都得了软骨病,在清政府的大棒胁迫下,清朝文人的思想受到了极大压迫,文字狱让每个读书人心有余悸,就连学习的儒家知识也都是被阉割过的,程朱理学成了主流学派,明末时期好不容易出来一个心学,结果还被清政府当成妖言给镇压了,尽管如此,清朝还是冒出了不少有志气,有思想,有格局的读书人。
12、因此,即使谭继洵有营救谭嗣同的办法,也无法说服谭嗣同回心转意,保全自己。
13、此时朝中明显分为两个派系,以光绪为首的维新派大力推广新法,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进行了强烈的抵制和反对。
14、大刀王原名王正谊,师从大镖师双刀李凤岗,因在师门排行第五且刀法纯熟,故江湖人称“大刀王五”。王五以保镖为生,他为人慷慨大度,好行侠仗义。谭嗣同很敬佩其为人,遂拜为知己,并学其刀法。
15、谭嗣同在刑场高声喊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大声呼罢,接着是哈哈大笑。面对此情此景,围观的百姓无不潸然泪下。六君子中第一个受刑的是康广仁,因慈禧对六君子恨之入骨,特嘱咐刽子手使用“大将军”刀。
16、斩首者就是大家在古装剧上看到的那些手持大刀,在给人斩首之前会大口喝酒的刽子手,看官则是围观斩首的麻木群众,他们凑起来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当一个古代版的“吃瓜群众”,不仅不会为被斩首者感到一丝悲哀,还会在对方被斩首之后大声叫好,也不管被施以死刑的人,究竟是不是被冤枉的,以现代人的视角来看,实在是愚昧至极。
17、围观的百姓并不知道谭嗣同在坚持什么,但是这悲壮的气氛感染了所有的人。有一个围观老人回忆此事,感慨表示,这哪里是在砍人,分明是在锯头。
18、然而这些革命d人在慈禧的打压之下,跑的跑死的死,康有为早一步跑路了,其他6个人则纷纷人头落地。
19、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中国强”,回顾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你会发现,每当最黑暗的时刻,总有人站出来,扛住这下落的天地,用自己的血肉照亮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他们前仆后继,不问结局,也不看声名,他们的眼中只有这个国家,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更是民族英雄,如果所有人在默默无闻,都在静静等待他人的壮烈,那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回看往路,星光璀璨,屈原江边吟唱,苏武漠北牧羊,文天祥慷慨就义,谭嗣同振臂高呼。
20、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是维新派中的最激进者。
21、这六位未被审讯就杀掉的男子,就是震惊了中国甚至世界的“戊戌六君子”。
22、谭嗣同不仅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一位行侠仗义的侠士。革命派一向对主张改良的人士颇有成见,但对谭嗣同却称赞其为“大豪侠”。
23、就是在砍头的前一刻,谭嗣同还大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24、谭嗣同既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又是一位侠义之士。革命d人历来对改革者抱有偏见,但他们称赞谭嗣同是“伟大的英雄”。
25、作为在官场上混迹多年的谭继洵,他十分明白自己对谭嗣同的死是无能为力的,他只有选择躺平,或许能够保全全家性命,他的不作为也是无可奈何之举了。
26、锅家进步,最好的模式还是徐徐渐进,谭嗣同如果本着不在乎再来个十年的中庸思想,那么中锅的格局会是什么样的呢?大清亡与不亡,还很难评定呢?更何况,身怀锅家利益的谭嗣同,也不该太在乎早一年晚一年,倘若,大清锅的未来,待到慈禧因为寿限而死掉,那么光绪帝也不被毒沙的前提下,大清王朝再有个五百年,也说不定呢!
27、但维新变法最终被顽固派扑灭,谭嗣同等六人英勇就义。
28、九月二十八日,古老的京城笼罩在一片阴沉昏暗的风沙里。在京城宣武门外菜市口的刑场上,竖立起了六根木柱,木柱上分别绑着六位维新变法的爱国志士,他们分别是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康广仁、杨深秀。
29、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d人。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30、光绪皇帝两次召见了拥有兵权并表示过拥护维新的袁世凯,引得顽固派举朝惊骇。一些守旧的大臣纷纷到慈禧太后那里去告状,慈禧的亲信、当时的直隶总督荣禄连忙调兵遣将以备不测。外面纷纷传说荣禄将利用光绪皇帝到天津阅兵的机会废掉光绪皇帝。光绪皇帝感到处境危机,于是向杨锐下了一道密诏,其中光绪皇帝以紧迫的语气向杨锐叙述了自己的皇位很难保住,慈禧太后随时都会对他下毒手,希望杨锐等维新人士采用新的办法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不要违背慈禧太后的意思,明确表示出自己试图找到一个折衷的方法,使变法继续进行下去。
31、公元1898年9月21日,因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和直隶总督荣禄发动突然政变,囚禁了支持变法的光绪皇帝,随即在9月24日下令逮捕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人,次日这几人被步军统领衙门解交刑部,分别监禁。
32、那天六人是由同一个刽子手斩首的,行刑顺序是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之所以最后杀刘光第是因为他最有反抗精神,拒绝下跪受刑,刽子手下刀不方便才把排最后。
33、所谓大刀王五斩谭嗣同是人们出于不忍烈士临死前多受折磨而编织的一种说法:行刑当日慈禧特意指定王五当刽子手去亲自砍掉谭嗣同的脑袋,而诡计多端的慈禧还专门指定只能使用钝刀。由于刀口不锋利,所以需要在受刑囚犯颈部狂砍数十刀才能把脑袋砍断,所砍之人则是惨叫震天,受尽痛苦而死。王五是用刀的高手,刀法如神,为了让好兄弟死得痛快点,他使出了毕生武学在三刀内尽快解决的谭嗣同,可谭嗣同还是在短暂的时间里发出惨叫声。
34、创办新式大学堂,像西方的教育看齐,引进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发展了经济,创建了工厂,也改革了官僚的体制。最后失败了他还想通过自己的流血去唤醒当时麻木的人们。虽然失败了当时这种勇气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需要这种精气神,不问前程,但行好事。而不是把这些关注点放在谭嗣同是不是被砍了三十刀才断气这种事情上,我们应该从谭嗣同身上学到什么?他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去借鉴的点。
35、但是,谭嗣同等人的血没有唤醒愚昧无知的老百姓,“六君子引颈就戮时,风雨如晦,可众多的北京城围观老百姓们怀里揣着的,却是蘸血的馒头。”
36、(墓地前华表)鲜为人知的是,谭嗣同被斩首的过程非常残忍。在常人看来,斩首就是刽子手砍掉犯人脑袋。真实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这么简单,因为谭嗣同几乎是“锯下头颅”。谭嗣同被抓获后,慈禧太后决定以最残忍的方式来处决谭嗣同,命令刽子手用最钝的刀。
37、为什么是这四个人呢?就因为这几个人相对于康有为来说更能办事,尤其谭嗣同和杨锐还有一定的背景,谭嗣同的父亲湖广地方大员,而杨锐的后台就是张之洞,由此可见,张之洞也是希望通过一些年轻人参与到变法中来。
38、光绪帝并不是个甘愿被人压制的性格,他多次试图反抗慈禧的意志。维新变法就是光绪帝和慈禧冲突最激烈的一次。
39、这六人里,要数谭嗣同死得最为惨烈。毕竟,康有为等人抓不到,谭嗣同就成了首犯,。慈禧非常痛恨他,和刽子手打过招呼,要对他好好的用刑。
40、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由于“以太”“不生不灭”,所以就肯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
41、当时的慈禧下令,要用钝刀行刑,“当时所用的无刃大将军刀,落在谭嗣同的脖子上,无异于锯头,比斩首痛苦千百倍;其它五君子身受数刀而死,而谭嗣同足足被砍了三十刀才断气。”
42、在古代处以死刑的方式中,按照残忍程度而言,最为残忍的莫过于凌迟和腰斩。而除了这两种做法,就要数“钝刀”杀人了。由于刀具没有开锋,说白了就只能往下剁、反复剌。按照胡致廷的说法,戊戌六君子中最惨的,是谭嗣同,他足足被砍了三十刀,其间无异于是在锯头。而其他五位受刑者,也都被砍了好几刀。
43、往往是,过于急迫达到目的,总是欲速而不达,到不如顺其自然地任由时代按照自己的规则发展,这样的发展,与谁都不坏,到是迎头抵制反而让前进的步伐很容易被搁置,而能够改变锅家正体格局的,越是文明人,已不是莽夫蠢汉所能起到关键性作用的,而那些有思想、有高见的文人,常常又是最后的赢家,因为他不会过激地做出自己原本就做不了的事。
44、康有为辞世的前一年,在梁启超等人的陪同下寻访六君子的就义故地。一行人来到鹤年堂门前,康有为放声痛哭,哭完说道:“终于找到了六君子的遇难地!”他想起了谭嗣同,也想起了自己半生颠沛,之后长叹不已。
45、维新人士听了痛哭流涕。此时,谭嗣同自告奋勇去充当说客,劝说袁世凯举兵,杀荣禄、锢慈禧、救光绪、护新政,结果反遭袁世凯的出卖。政变发生时,他同梁启超正在寓所苦筹办法。当搜捕康有为的消息传来,谭嗣同镇定自若,从容地对梁启超说:“以前我们没有办法救皇上,现在我们没有办法救康先生。我是不怕死的,就让他们来捉拿吧!”梁启超劝他一起逃跑,他执言不肯,反劝梁启超说:“如果没有人躲过这次灾难,将来也就无人继承我们的变法大业,如果没有人因变法而死,我们也就无法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其后,谭嗣同又与大刀王五策划营救光绪皇帝,但由于事起仓促,计划落空。这时,谭嗣同的处境已十分险恶,许多人劝他出走,都被他一拒绝。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诸自嗣同始!”他决心为变法流血牺牲,以此来唤起民众的觉醒。
46、另一方面,谭继洵没有家庭背景,是通过传统的科举仕途之路,清贫苦读一点点熬到当时的位置,其中的辛酸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越是来之不易的东西,就会越害怕失去,所以谭继洵和谭嗣同的思想是不一样的,因为价值观不一样,两个人在戊戌变法的时候已经发生了分歧,实际上我们应该能够想到这样的画面,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谆谆告诫年轻的儿子:“你不要和康有为耍嘛!”
47、1897年,戊戌维新运动开始时,谭嗣同被任命为军机张靖参加变法。但改革遭到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反对,他们密谋发动政变。光绪要求康有为等人设法挽救局面,谭嗣同秘密拜访了北方新军领导人袁世凯。
48、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他所著写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1898年9月5日,光绪皇帝下诏授给谭嗣同、林旭、刘光弟、杨锐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慈禧太后等人早有密谋,意图发动兵变,废黜光绪帝,一举扑灭新政。谭嗣同密会袁世凯,要求袁世凯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袁世凯假意支持变法,实则秘密向慈禧太后告密,出卖了变法志士。
49、谭嗣同从被捕到被处死这中间仅仅间隔3天的时间。他的父亲谭继洵在儿子被捕后受到监视,连坐被革职,就是有心救儿子也没有救儿子的能力了。
50、据史书记载,谭嗣同本身是有逃跑的机会的,可在关键时刻,他却不愿逃走,他是想用自己的鲜血唤醒无知的国人。
51、谭继洵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守老氏之宝,不欲为天下先。”意思是说,作为大清的子民需要做的是守护祖宗之法,而不是改革敢为天下先。用历史教科书中的评价语言来说,谭继洵是一名彻底的顽固守旧派。
52、意思是说:各国变法都要流血,而中国却没有听说谁为了变法而流血,这是中国不能昌盛的原因,就让我做变法第一个流血的人吧!
53、戊戌六君子被捕之后,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的门生杨锐也是六君子之张之洞马不停蹄地向慈禧太后求情。
54、对于大将军刀行刑的惨状胡七的说法是,一刀飞去,鲜血汩汩然冒出,脑袋还装在颈脖上哩。他可没有说一刀下去人死不了,而且结合前后文看,轮到第五刀就对谭嗣同行刑了,吐槽机从其他史料上发现谭嗣同恰好是第五个就义的。
55、(石虎)有人曾产生质疑,就是谭嗣同被杀时,他的父亲为何见死不救?这样的质疑是有道理的,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当时是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谭继洵为何见死不救,至今说法不一。有人说是为了保住官位,其实不然。谭嗣同被杀后,谭继洵也未能幸免,他被革职回原籍,仅过两年,谭继洵就忧惧而死。
56、虽然出生于官宦世家,但是,他却走了一条与父亲完全不同的道路,成为最激进的维新派。
57、谭嗣同的改革变法心是好的,如果真的辅佐光绪帝变法成功,也可能没有袁世凯什么事了,更没有珉锅时期的乱象。而在当时,袁世凯为了自己的升迁,出卖了光绪帝,包括谭嗣同,因为要袁世凯兵谏、软禁慈禧的正是谭嗣同,好大的胆子!而袁世凯却没有这样的胆量,更不会为一个没有多少实拳的光杆皇帝做牺牲,不要说为了锅家珉族了。
58、光绪帝被囚禁了起来,变法的主力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
59、王五里劝谭嗣同逃出京城,遭到谭嗣同的拒绝。谭嗣同说:“各国的政治改革都是流血冲突的结果。今天,中国还没有听说任何因改革而发生的流血事件。这个国家并不繁荣。是的,请从他下定决心要死的继承人开始,以唤醒那些想在以后变得强大的人。后来,谭嗣同在家被捕。谭嗣同入狱后,王武仍设法管理狱卒,使谭嗣同少受痛苦。在狱中,谭嗣同写下了“我微笑着从横刀向天空,离开肝胆两座昆仑山”的诗句。包括谭嗣同在内的1898年运动的六位先生都被判斩首。
60、百日维新的悲壮结局1874年,北京紫禁城养心殿中,慈禧指定醇亲王奕譞的次子,也是自己妹妹的儿子,年仅四岁的载湉继承皇位。
61、九月二十八日,古老的京城笼罩在一片阴沉昏暗的风沙里。在京城宣武门外菜市口的刑场上,竖立起了六根木柱,木柱上分别绑着六位维新变法的爱国志士,他们分别是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康广仁、杨深秀。
62、当时真正的行刑地点是在北平闹市的菜市口前,刽子手另有他人,谭嗣同当众被砍脑袋时或许惨叫了,因为当时的刀都不是钢刀,是一把钝刀。我们看到电视剧里面行刑者一般是在行刑前磨刀,将钝刀磨快点,这样受刑者就可以减少痛苦。行刑的时候,大刀王五就站在法场不远的地方,因为势单力薄,只能眼睁睁看着谭嗣同被杀。
63、王五只好含泪而去,谭嗣同挥笔在狱中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
64、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出生于豪门世家,他的父亲谭继洵是清朝高官,官至光禄大夫、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
65、这把大将军,与其说是刀,称他为一块铁更为合适,因为它根本就没有刀刃,甚至比锯子还不如,安排谭嗣同第五个受刑,无非是让他看到同伴被杀的血腥场面。
66、大高五王原名王正由大护卫李凤刚训练。因其在全校排名第剑法精湛,被誉为“大高五王”。王武靠当保镖为生。他慷慨大方,善于为正义而战。谭嗣同很佩服他,就拜他为知己,学了他的刀法。
67、据谭嗣同的师傅胡七的《谭嗣同就义目击记》记载,谭嗣同在行刑之时,毫无畏惧,他是第五个被砍头的,由于使用的是钝刀,直到几十刀后谭嗣同才断气。但在此文中,并没有记载谭嗣同临刑时大声惨叫。
68、第二点原因是因为他父亲虽然大权在握,但是在动则连坐的封建制度下,谭继洵不敢有任何求情之举,因为他深知慈禧太后的决心和疯狂,一旦他站了出来,不仅自己的性命,整个谭家都不保。所以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谭嗣同被砍头。
69、到了9月28日,主持此事的庆亲王奕劻正在商议如何审讯,突然就接到这个命令,闹得奕劻本人都莫名其妙。从常理上推断,慈禧如此急不可耐,大抵是没有心情叮嘱用钝刀行刑的,她当时并不算安全。
70、谭嗣同被杀后,父亲谭继洵被连坐被革职,令回原籍,交地方官管束,没过多久,谭继洵忧惧而死。
71、谭嗣同作为一个正直人物,可以说很失败,因为他操之过急,反而连累了皇帝也被软禁了,甚至是整个大清锅也走向了灭亡道路。这种对大清很不利的变化,不能不说与谭嗣同们过早地变法不成功有很大关系,而且,不具备高瞻远瞩的胸怀,仅知道现实中的各种管理模式的确不行了,应该改革,却不知道,那些依靠旧制获取私利的人的能量是很大的,他一个谭嗣同很难摇撼得动。
72、那么,他为什么对儿子见死不救呢?谭嗣同的父亲为什么不救他?谭继洵老来得子,父子连心,他不可能对谭嗣同的死无动于衷。
73、(谭嗣同墓碑)谭嗣同墓地占地约160平方米左右,四周杂草丛生。坟冢呈半圆形,小圆扁卵石铺盖冢顶,三面立石柱,青石板圆围。坟冢前有拜台,两侧护围,成八字状。后立墓碑三通,祁阳石质,主碑刻楷书碑文“清故中宪大夫谭公复生府君之墓”。
74、人固有一死,有的轻如鸿毛,有的重如泰山。
75、谭继洵虽然是清朝的高官,但是没有慈禧的命令,他能调动一兵一将吗?再者说了,他的儿子成了囚犯,慈禧能不对他进行监视吗?谭继洵稍有反常举动就会被拿下,这毋庸置疑。
76、说实话,别说谭继洵救儿子,他就是儿子被杀后夹着尾巴做官都不能,大家想一想,慈禧怎么会让一个钦犯的父亲朝中为官呢?
77、“戊戌六君子”在北京料理市场流血后,全国陷入恐怖之中,仅在上海就借英文报纸《NorhChinaDailyNews》大赞六君子。
78、举一个实际存在过的例子,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就是在人们的麻木眼神和封建腐朽主义的压迫下而亡的,当时还有一位外国人亲自目睹了斩首的全过程。谭嗣同身为戊戌变法的推行者之早期得到清光绪皇帝的支持,跟随梁启超、康有为等人,轰轰烈烈的投入到变革清王朝的改良运动之中。可惜的是,这场变革最终触及到顽固派领袖,大清真正的掌权者慈禧太后的利益,在后者的暴怒之下,改革被迫停止,光绪皇帝被关了禁闭,康、梁二人流亡海外,至于谭嗣同等六君子,他们不愿意在变法失败之后充当逃兵,选择了留在中华大地为献祭自己的鲜血,企图用流血换来人们对这场变法的认可。